摘要:青金石是我国古代广泛使用的颜料玉石之一,同时也是古代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新疆和甘肃同属古丝绸之路的门户之地,两地石窟有密切的传承关系,对两地石窟青金石壁画进行对比研究,无疑对考察青金石传播到中国的媒介、途径及与古代丝绸之路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考察的方法,系统梳理了新疆、甘肃两地青金石壁画石窟的分布状况及发展脉络,追溯古青金石之路的交流历史,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青金石;新疆—甘肃石窟;石窟壁画
张骞于公元前1世纪开凿了打通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古道,无数的瓷器、金银等文物千百年来穿梭于古道之上,成为中外商贸、技术、艺术等古代交流的见证,这便是目前家喻户晓的丝绸之路。然而,早在丝绸之路产生以前,亚欧非大陆各文明之间就以青金石为纽带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距今7000年前,漫长的青金石贸易之路就连贯着从帕米尔高原到东地中海之间的广大区域,到公元前4世纪末,扩散到整个古代东方和埃及,并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继续被使用(图1)。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说,青金石是重要的艺术资源,作为宝石和古代壁画蓝色颜料的原材料被广泛使用。现在“丝绸之路”的美名已闻名中外,使人们忘记了“青金石之路”。因此,青金石之路的研究,对于我们探索丝绸之路以前世界文化和技术交流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青金石色相如天,或复金屑散乱,光辉灿灿,若众星之丽于天也”,正如章鸿钊在《石雅》中所述,青金石以自身独有的特点为古人所尊崇。青金石作为我国古代四大玉石之一,从春秋时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饰物,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壁画颜料,再到明清时期的宝石,皆能发现它的影子,可见其使用历史非常悠久。古代中国,青金石最普遍的用途便是作为颜料使用。新疆、甘肃同处中国版图西北部,自古以来就成为我国丝绸之路的前沿阵地,保存了相当数量的石窟遗迹,其中不乏青金石壁画的存在,对此区域的青金石壁画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了解青金石在我国的交流历史,探讨我国古代贸易和文化传播途径。目前我国学者对青金石壁画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个别石窟壁画的颜料测试、溯源研究等方面,缺少对我国青金石壁画石窟宏观分布的系统梳理,本文基于文献查阅、现场调研和分析的方法,以新疆和甘肃两地石窟青金石壁画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对比及分析该区域青金石壁画的分布区域、年代特征以及使用特点,试图勾勒出以佛教壁画作为媒介的青金石在我国传播的历史轮廓,为探究我国古代文化交流历史作出贡献。
一、青金石
(一)青金石概况
青金石在汉语中名称有“琉璃”“金碧”“瑟瑟”“金精”等14种之多,世界上只有少数地区能够生产。虽然位于阿富汗的萨雷桑矿床目前被广泛认为是古代青金石的唯一来源,但包括帕米尔山脉、巴基斯坦、西伯利亚等古产地也有出产天然青金石的记录。目前,在中国尚未发现青金石的矿产资源,通过对我国石窟青金石颜料与国外进行成分对比分析,业界普遍认为甘肃石窟与新疆石窟的青金石来源相同,皆出土于阿富汗东北地区的优质青金石产地巴达赫尚(Badahshan)。由于自身独特的颜色及稀缺性,青金石往往被人们尊崇为神圣、美好、高贵的象征,在埃及、欧洲、两河流域、阿拉伯世界、印度以及中国皆有使用。不同地区使用青金石的方式往往与当地的人文属性密切联系,因此青金石的用途十分广泛,从法老面具、石像雕刻、建筑装饰到生活器皿、珠宝首饰都有使用,甚至还可以药用。
(二)青金石在我国的应用历史
据《尚书·禹贡》和《石雅》记录,我国早在三代之初就开始了使用青金石的历史,但目前中国考古发掘最古老的青金石制品是春秋时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玉饰。青金石在我国历史文献中虽然称谓不同,但从夏朝开始一直延续至明清皆可发现它的踪迹,其用途也根据各朝代的文化背景而有变化(表1)。青金石在我国汉代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早期主要用作装饰工艺品,在徐州东汉墓、河北赞皇东魏墓等墓葬中均有发掘。魏晋南北朝时期,青金石借着佛教传入的盛风,在佛教石窟中被当作壁画颜料大量使用,在新疆、甘肃、陕西等全国十多个省份都有发现。隋唐时期丹药盛行,青金石作为丹药材料之一被使用。明清时期,青金石用途趋向多样化,囊括首饰、摆件、玉雕、服饰点缀以及与佛教相关的物品等,青金石亦受到历代皇帝的重视,被当作重要建筑如天坛的建筑材料。
(三)青金石壁画
青金石是佛教七宝之一,佛教称为吠努离或璧琉璃,因此在佛教的发展与传播中担当着重要角色。青金石在佛教的使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当作佛珠、佛像等饰品材料,另一种就是以颜料的形式体现在佛教沿途传播的石窟壁画中。壁画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其题材往往和佛教故事相关,而蓝色是佛教艺术创作中重要的颜色之一,往往作为壁画背景色大面积使用,以蓝色的深浅表达不同的色彩效果(图2)。青金石作为早期壁画蓝色颜料的唯一来源,再加上在佛教七宝中的地位,其在壁画中存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沿着佛教从巴基斯坦、阿富汗北经中亚越过帕米尔高原,最后经河西走廊入中原的途中,存在大量的以青金石为颜料的石窟艺术,青金石以佛青的名称被古代西域人所认识并创造了辉煌的佛教壁画艺术,丰富了中原和西域人的物质、精神文明生活。
二、青金石道路上的新疆—甘肃石窟研究
(一)新疆—甘肃石窟概述
新疆和甘肃一带作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地处农牧业、绿洲文明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带,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佛教石窟寺更为集中地表现了中西文化交流融汇的历史情况,体现出不同地域文明交流、融合的多元性。“石窟”一词最早来自印度。东晋天竺僧人佛驮跋陀罗译《观佛三昧海经·观四威仪品》中载:“尔时世尊,还摄神足,从石窟出。”随着佛教东传,东汉时期佛教随着丝绸之路首先传至西域,以此为中转。至东晋十六国时期,石窟开凿经河西走廊进入中原内地,形成石窟开凿的高潮。
新疆和甘肃是我国石窟寺的主要地区,此区域石窟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为全国之冠。据不完全统计,新疆境内共有大小石窟约853个,甘肃境内现存洞窟有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新疆境内石窟的开凿在公元三世纪左右,比甘肃石窟的开凿要早。主要分布在新疆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区,根据地域主要划分为疏勒石窟群,龟兹石窟群,焉耆石窟群,高昌石窟群,以克孜尔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为代表,现存石窟目前主要集中在古龟兹和高昌地区(表2)。甘肃境内石窟在全境皆有分布,根据地域主要划分为河西石窟群、陇中石窟群、陇南石窟群以及陇东石窟群。河西走廊集中了一批除新疆外的早期石窟,在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均有大小不等的石窟遗存,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陇中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西接河西走廊,东至长安,分布着以炳灵寺石窟为代表的陇中石窟群。此外还有以麦积山石窟为代表的陇南石窟群以及陇东地区的诸多小石窟群(表3)。这些石窟具有分布范围广、数量多、延续时间长、内容丰富的特点,代表了中国石窟寺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图3)
(二)青金石石窟研究
青金石作为早期石窟壁画的主要使用材料,对其来源探究可以明晰早期文明交流,因此从20世纪末开始陆续有学者使用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微量等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探测。通过对目前含有青金石壁画的石窟进行梳理可以发现,青金石作为主要的蓝色颜料在新疆、甘肃等地的石窟中被广泛运用。目前已经证实壁画中含有青金石物质的有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马蹄寺石窟、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石窟(表4)。
其中,克孜尔石窟作为是我国现存开凿最早的大型石窟群,是新疆目前唯一证实有青金石存在的石窟。对其蓝色颜料进行分析发现,青金石是该石窟唯一使用的蓝色颜料,从东汉时期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搭配石膏、硬石膏等白色颜料呈现出深蓝、浅蓝、灰蓝等不同色调。而同样在甘肃居于代表性地位的敦煌莫高窟,虽然在北朝至元代的大部分时期中都发现有青金石的使用痕迹,但呈现出逐渐被其他蓝色原料代替的趋势。早期(北朝至隋)以青金石为主,颜料纯正,中期(唐至西夏)随着石青的普及,青金石用量逐渐减少,并与铅颜料等混合使用。晚期(西夏至清)则开始大量使用群青(人造青金石)。甘肃其他石窟对于青金石的使用情况基本与敦煌莫高窟相同,呈现从青金石到石青的转变。
通过对青金石颜料对比分析发现,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使用的青金石与阿富汗巴米扬石窟成分相同。巴米扬石窟是中亚著名石窟,在石窟文化层面,相比于印度石窟,它对我国克孜尔、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艺术的影响更加直接[3],因此在壁画颜料的传承方面免不了也受其影响。青金石由于自身特性以及对佛教的重要性使其在早期壁画艺术中广泛使用,巴米扬石窟位于我国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转站,便大量使用当地盛产的青金石。而我国由于没有发现相关矿藏,因此只能从阿富汗开采,经瓦罕走廊进入帕米尔高原,向东进行运输。新疆作为我国古代与中亚文化交流的第一站,自然首先在当时佛教兴盛的龟兹等地率先应用了此种昂贵的原料,并随佛教继续东传和石窟寺的建造进入邻近的甘肃敦煌与河西走廊一带,但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甘肃使用青金石的价格势必更加昂贵(图4)。进入唐朝以后,随着境内祁连山蓝铜矿的发现,石青作为更加低廉的可替代材料在甘肃周围被发现,开始大量在石窟中使用,而新疆相较于甘肃由于离青金石出产地较近且与石青出产地较远,蓝色颜料的替代性就不及甘肃强烈,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甘肃地区慢慢由石青和群青代替了青金石这种昂贵的天然颜料,而新疆却自始至终的使用青金石唯一一种蓝色颜料。
三、结论
经过以上分析和讨论,可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新疆是应用青金石作为石窟壁画颜料的最早区域。克孜尔石窟作为我国现存开凿最早的大型石窟群,同时也是目前发现最早使用青金石为壁画颜料的石窟,但在新疆除龟兹石窟以外的石窟群尚无关于青金石的相关研究,因此关于青金石在新疆境内的具体分布情况有待进一步深入。
2.目前甘肃是青金石作为石窟壁画颜料应用最为广泛的区域。在河西石窟群、陇中石窟群、陇南石窟群的代表石窟如敦煌莫高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中皆发现该种颜料,且属河西石窟群更为集中,除了敦煌石窟以外,在榆林窑、马蹄寺石窟群以及东、西千佛洞都有发现其使用。陇东石窟群因石窟知名度不高,尚还未有学者对此区域石窟的青金石进行挖掘。
3.新疆与甘肃石窟中对青金石的使用存在差异,以目前分析结果来看,新疆石窟中青金石为壁画蓝色颜料的唯一来源,而在甘肃石窟中则有青金石到石青最后到群青的演变特点,这在敦煌石窟中表现最为明显。由于这一特点,在甘肃石窟中,唐宋以前建立的石窟使用青金石的概率较大,数量较多,例如马蹄寺石窟群、麦积山石窟中早期开凿石窟较多,于是发现了大量青金石的使用。因此,可根据壁画颜色和石窟所处朝代对石窟壁画中青金石是否使用进行简单判断。但不可忽略的是,虽然唐宋以后青金石用量减少,但仍在部分石窟中继续使用,如莫高窟409窟、西千佛洞16窟、安西榆林窑02窟等。
4.根据以上几点以及佛教在我国的传播路径,可以推断出我国青金石作为壁画颜料最早从阿富汗出土,经早期贸易路线最先进入我国新疆,而克孜尔石窟作为我国早期石窟寺的重要代表,也是我国佛教艺术中最早应用青金石颜料的石窟。随着丝绸之路的传播,慢慢经过疏勒、高昌进入河西走廊,再沿着陇中、陇南向内部传播。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基于光谱信息学的“青金石”到“苏麻离青”颜料之路(新疆-甘肃段)古代艺术探源研究(22YJAZH161)
注释:
①石窟统计数据基于参考文献[20][21]得出,其中青金石的记录主要基于当前学术界对石窟颜料的分析结果得出,“有”代表经过颜料分析的石窟中含有青金石,“无”代表经过颜料分析的石窟中无青金石,“-”代表未经过颜料分析的石窟,目前尚无定论。
图表来源:
图1:根据参考文献[18]改绘
图2:参考文献[8]
图3、表1-3:作者自绘
图4:根据参考文献[32]改绘
参考文献:
[1]赖舒琪,杨炯,丘志力.利用青金石追溯古代跨文化交流[C]//2021国际珠宝首饰学术交流会文集.《中国宝石》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2022:452-456.
[2]A.Lo Giudice,AlessandroRe,SilviaCalusi,et al.Multitechnique characterization of lapis lazuli for provenance study[J].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09,395(7):2211-2217.
[3]沈爱凤.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4]章鸿钊.石雅[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
[5]伏修锋,干福熹,马波,顾冬红.青金石产地探源[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03):246-254.
[6]王进玉.中国古代彩绘艺术中应用青金石颜料的产地之谜[J].文博,2009(06):396-402.
[7]周智波.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矿物颜料[J].旅顺博物馆学苑,2020(00):179-193.
[8]周智波.色相天青 点黛佛画——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青金石[J].新疆艺术(汉文),2021(02):9-12.
[9]陈庚龄.天梯山石窟9窟彩塑与壁画地仗矿物及颜料分析[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22(04):91-96.
[10]纪娟,张家峰.中国古代几种蓝色颜料的起源及发展历史[J].敦煌研究,2011(06):109-114.
[11]Tosi M.The Lapis Lazuli trade across the Iranian plateau in the 3rd millennium B.C. Gururājamañjarikā.[D].Napoli:Istituto Universitario Orientale,1974:3-22.
[12]罗文焱.色相如天青金石[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13]〔美〕爱德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M].吴玉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4]〔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M].林筠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5]阿布力克木·阿不都热西提.西域青金石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3.
[16]尚书·禹贡[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7]白洪丽.青金石及其鉴藏[J].收藏家,2011(06):66-70.
[18]赖舒琪,丘志力,杨炯,罗涵,郑昕雨,叶旭.古代青金石的开采和贸易:基于历史文献及考古发现二重证据的研究进展[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2021,23(04):1-11.
[19]瞿继娟.甘肃石窟发现历程述略[J].现代妇女(下旬),2014(01):196-197.
[20]卢秀文.中国石窟图文志[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
[21]乌布里·买买提艾力,艾斯卡尔·模拉克.新疆古建筑地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22]苏伯民,李最雄,马赞峰,李实,马清林.克孜尔石窟壁画颜料研究[J].敦煌研究,2000(01):65-75.
[23]徐位业,周国信,李云鹤.莫高窟壁画、彩塑无机颜料的X射线剖析报告[J].敦煌研究,1983(00):187-197.
[24]李最雄.敦煌莫高窟唐代绘画颜料分析研究[J].敦煌研究,2002(04):11-18+110.
[25]周国信.敦煌西千佛洞壁画彩塑颜料剖析报告[J].考古,1990(05):467-470+475.
[26]王军虎,杉下龙一郎.甘肃东千佛洞二窟和七窟壁画使用颜料的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6(01):9-16.
[27]郭宏,段修业.东千佛洞壁画颜料色彩规律及壁画病害治理的研究[J].敦煌研究,1995(03):59-73.
[28]胡军舰,岳永强.麦积山石窟彩塑、壁画颜料研究[J].丝绸之路,2015(10):71-73.
[29]王进玉.敦煌、麦积山、炳灵寺石窟青金石颜料的研究[J].考古,1996(10):77-92+103-104.
[30]于宗仁,赵林毅,李燕飞,李最雄.马蹄寺、天梯山和炳灵寺石窟壁画颜料分析[J].敦煌研究,2005(04):67-70.
[31]周智波,杨杰,高愚民.克孜尔石窟出土蓝色颜料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9,31(04):109-115.
[32]干福熹.玻璃和玉石之路——兼论先秦前硅酸盐质文物的中、外文化和技术交流[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5(04):6-17.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