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OBE模式下,艺术乡建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参与乡村建设的艺术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对乡村审美认知和感受能力为目标,引出学生对乡村文化内涵的思考,塑造学生对乡村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乡村审美偏好。课程突破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基于教学目标搭建递进式教学体系,组织“理论—实践—反思”的模块化教学内容,培养出具有艺术“大观念”和“大问题”意识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专业艺术设计人才。
关键词:艺术乡建;OBE模式;教学设计
引言
艺术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难以界定艺术的边界。艺术乡建顺应当代艺术“艺术+”跨界融合发展的趋势。所谓“艺术乡建”就是以多元的艺术观念和形式走进乡村,探索乡村文化和传统艺术元素;从审美、逻辑价值的高度与面向人类文明、国家社会的宽度探索“艺术+乡村”融合的新模式。基于我国现实发展和背景而开设的艺术乡建课程,对于当代人才的价值观念塑造和审美教育有着重要的功用。
“以成果为导向”(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的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以课程知识为导向”(Course-Based Education,CBE)的教学模式。OBE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强调教师的授课情况,更强调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够达到的实践能力。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中按照教学大纲和进度安排讲授课程知识,OBE模式是从学习成果(教学目标)出发反向设计教学体系。学习成果就是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提升成果,要求学生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后所应当具备的能力。教学体系构建对达成学习成果尤为重要。教学体系要与学习成果相呼应,学习成果与教学体系之间有一种映射关系,学习成果中每一项能力都有明确的教学体系支撑。再依据教学体系展开教学内容。最终以能力提升的水平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1]
艺术乡建需要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强,并且能适应在乡村以艺术和设计手段参与建设的第一线艺术设计人才。本课程中基于OBE教育理念,探索艺术乡建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建构的方式方法,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置于到一个完整过程的环境之中发展其自身的艺术设计实践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一、OBE模式下艺术乡建理论与实践教学框架
基于OBE教学理念,艺术乡建课程的教学中针对乡村发展和艺术设计人才实践性强的特点,以理论基础和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出相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框架。依据教学目标中主要的能力和思维提升的目标,从三个层面构建有机的教学体系,在递进式课程体系中开展模块化教学内容。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下,循序渐进地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图1)
(一)教学目标
在OBE模式下,思维与能力提升的教学框架构建旨在从“教、学、用”深度结合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艺术乡建的知识意义①。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艺术专业知识,训练专业能力,形成专业素养,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点培养学生吸收并运用艺术乡建基础知识的能力、艺术设计实践能力、乡村审美认知和感受能力。
1.1.培养学生掌握艺术乡建的知识运用能力
知识不仅需要记忆,更重要的是需要理解并且运用。艺术乡建课程教学不仅限于传授艺术乡建的相关知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还在于培养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所体现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运用的能力。在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思维技能之后,培养学生从解决有固定答案问题的能力拓展到解决开放问题的能力。
2.提升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艺术设计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和课题实践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培养学生从学科交叉的视角出发,以艺术设计的方式参与乡建活动,提高艺术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学生能够将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乡村建设中渗透、迁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利用艺术乡建的跨学科属性打破学生对艺术单一学科的认知限制和边界,使学生突破传统艺术观念,建立艺术“大观念”意识。课程中培养学生对于艺术“大观念”的认知,目的是加强学生在乡村探索艺术跨界融合的勇气,为培养跨界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提供支撑。
3.培养学生对乡村的审美认知和感受能力
课程不止停留在浅层的艺术作品赏析或者简单的更新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更要利用艺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人文价值向学生传递乡村审美价值,加强学生对乡村文化价值的认同感。通过教学和实践,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和体验艺术乡建系列活动的艺术审美过程中,厘清艺术乡建中乡村的审美价值,体会到乡村自然之美和乡村文化魅力,提升学生对乡村自然美的感知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文化素养,塑造精神世界和心灵归宿。
(二)教学体系
在教学体系中进一步深入贯彻并履行OBE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不断拓展知识和思维技能。从教学设计上引导学生从艺术乡建现实问题出发,形成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归纳总结和反思问题的思维方式。
1.梳理艺术乡建理论与实践知识
艺术乡建的理论与实践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是传承乡村优秀文化,加深学生对乡村文化知识和中国乡村现状的了解,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乡建基础理论和艺术学科知识。
2.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
实践性是艺术乡建的典型特征。理论与实践的交叉是艺术乡建课程教学的核心问题。教学要将学生的实践活动纳入到知识框架之中。通过案例的学理性分析和工作坊、竞赛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以艺术乡建的现实问题为导向进行实践探索,提出项目建议、完成项目策划、开展案例研究和进行答辩汇报等,来展示他们的综合设计能力和跨界创新能力。这样的任务,能让学生展示思考、质疑、研究、决定和呈现的能力。经过感知、分析、综合的认识过程,学生的实践经验能够联系学科知识。
同时,随着研究问题的深入,单一学科制度与体系无法解决艺术乡建的困惑。需要基于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行多学科探索与跨时跨域比较。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主体与情境的信息的角度再剖析艺术乡建实践项目,帮助学生在艺术乡建中结合语境与视野,突破认知局限。
3.总结归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以学生实践经验为起点,教师在案例解析过程中围绕概念、主题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以“大问题”意识的思考习惯解决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复杂问题。同时在教学中兼顾学科价值和育人价值的双重目标,加强价值引领,启迪学生在传统和现代、城市和乡村二元对立的框架中思考乡村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的问题。更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与现实关怀,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
知识教学需走向意义整合。知识传授不仅限于文本占有或简单的诠释,更看重知识对人的精神发展意义。艺术乡建作为论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命题,关于乡村文化价值的探讨对升华学生的信念、情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艺术在乡建中取得的成果,为学生传播乡村文化植入自信的动力基因,激发学生建设乡村、传承优秀的乡土文化的自觉性,形塑面向伟大乡村振兴的使命感。
二、OBE模式下艺术乡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内容
在OBE模式下,艺术乡建课程的知识教学以教学目标为导引,基于教学体系组织教学内容,进行知识、能力、思维的模块化教学。首先,从历史性的角度考察艺术乡建的文本意义,探究其过去、现在与未来。其次,深刻诠释艺术乡建的背景和条件,在特定语境中探讨艺术乡建的深度多维意义。与此同时,学习方式从单一书本知识拓展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最后,将学生的实践体验、经验带入理论知识理解中,对理论进一步理解、反思以及创生。
(一)艺术乡建的基本概念阐释
艺术乡建离不开对理论知识的诠释,包括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概念、规则和体系,是恒定的教学内容。它提供给学生思考艺术在乡村建设中能够做什么以及如何对乡村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的理论基础。但知识不是单一的存在,不应该脱离知识的语境来抽象地学习艺术乡建知识。因此,课程从社会需求和艺术发展的整体格局梳理出艺术乡建的知识谱系,学生学习知识谱系中蕴含的经验、规律、思维和思想文化来解决新的现实问题。
1.艺术如何走向乡村
以艺术走进乡村的典型案例“碧山计划”分析艺术以何种方式走向乡村。探索乡村中有什么、艺术是什么、乡村中是否有艺术、乡村中的“这些”算不算艺术、与乡村相关的艺术表现、古代乡村中的“艺术”等。学生学会正确看待乡村中的艺术并理解艺术之于乡村的意义。
2.艺术乡建的文化脉络
缺乏对艺术乡建的历史认识会导致学生经验无法进入知识的理解中。艺术乡建的课程知识来自于历史脉络中。教学需要有高度的课程历史意识,由当下时间点追溯知识的过去和未来,回顾艺术乡建的二十年,追溯其历史演化线索,把握焦点事件与背景知识的关系,挖掘文本的隐含意义。再从逻辑和现实层面探讨艺术乡建的缘起与发展,内涵与边界,了解中国艺术乡建的模式划分,了解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艺术介入乡村的新理念和新路径。
(二)艺术乡建实践中三大现实问题剖析
学科实践作为实践育人的学习方式,课程将知识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在OBE模式下,基于艺术乡建的实践逻辑②,围绕培养学生参与乡建的艺术设计实践能力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学习的对象由文本知识变为实践活动。针对课程文本和新语境进行不同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各要素联结、整合,由学生依据自身经验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并解决新的问题。学生在实践中确证知识的价值,能够从现实层面回应“什么是艺术乡建”的问题。
1.艺术介入乡村中的关系构建
实践内容组织主动走出传统艺术学科的边界和问题域。学习经验不能只围绕着“知识”这一单一维度展开,还要总结艺术、审美等其他经验。课程分析艺术与美学维度的“艺术乡建”知识,让学生了解艺术乡建内在的审美、技术、社会、历史等多维属性,学习进入知识的意义世界。课程讲解美学原则的价值和参与式艺术的审美意义生成机制,建立起美学知识和艺术乡建的深度多维关联,扩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在艾布拉姆斯关于艺术创作四元素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探索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审美机制的形成过程。以案例理查德·朗的《走出的线》系列、《屋顶着火》作品(1994年)剖析“剧场性”审美意义生成机制的三种模式。以“羊蹬艺术合作社”中的冯豆花美术馆为例,阐释艺术家集体以乡村木作的活动形式与观众互动、合作,践行着艺术融入乡村的艺术实践。学生通过探索艺术作品、艺术家、观众之间的关系感受从艺术到文化更多维度的、更深层次的意义,感知到乡村文化和乡村独有的美学特质和美学精神。
2.设计介入乡村的空间问题
以设计视角从理论建构和田野实践两个方面深入展开对艺术介入乡村的相关问题研究。借助艺术设计专业特长,从空间呈现的视角参与艺术乡建,引导学生将课程上所学的乡村相关的美学知识透视法与空间表现应用于实践和竞赛中。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思考艺术与乡村的关系,将实践活动变为学习对象,将理论知识由认识客体变成认识工具。
以中国的艺术乡建历程为开端,分析现代主义的空间观念导入中国的方式和途径,解释在现代主义空间观念的影响下乡村空间中出现均质化营造的原因。以《太岳院子——造币局民宿》介绍实践中设计介入乡村的方式方法,启发学生在实践中从材料工艺运用的非均质化、空间营建的非透视性、革新现代主义的空间观念三个层面实现对均质化的弱化。以实际项目先锋松阳陈家铺的平民书局为例,从空间营造、材料、形式、观念方面分析设计以何种方式实现介入乡村的价值。
接着在一定社会背景下比较西式空间观念与中国古代空间观念,对照分析特点与异同,使学生的认知不局限在中国本土文化自身的现代形象和理想中。最终课程凝练出逻辑化的理论结构,使学生认知在不同语境和时代背景下艺术进入乡村不同的模式、不同的价值实现方式。
3.与乡村景观美学有关的时间与体验
课程以乡村景观的审美欣赏为起点,从时间观念角度建立与艺术的关联。让学生认知古代中国时间观念是与乡村社会的真实劳动协调一致的,是以“宇宙”观念来实现定时定位。同时利用古代中国时间观念有着很强的弱科学性与强艺术性,中国艺术山水画、古典园林设计中体现了中国艺术中的时空观念、“曲廊”中相关的时间观念的特征,使学生建立艺术与时间观念的联系。
在现代物理(测度)时间中将时间观念与乡村景观的消费倾向建立联系。从“消费社会”的理论的五个要点,理解“消费社会”的视野对于近年中国艺术乡建的意义。与乡村景观有关的“时间”③问题的理解会影响主体对视觉景观的消费化倾向。
(三)艺术乡建的价值和旨趣探讨
课程以知识文本为起点,引导学生将当下实践理解置于艺术乡建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在规范性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加入多个实践项目总结中国艺术乡建态势和流派。在犁桥国际艺术计划、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许村计划、柳荫计划、洪江国际艺术计划、羊蹬艺术合作社、青田计划等实践案例中,厘清中国艺术乡建模式和案例的缘起、基本理念、参与主体,提炼出中国艺术乡建的介入方式。重点关注理念导入式、审美化改造式、资源化开发式三种方式背后的观念和思路,突出乡村价值引领作用。
内容是学习的客体,学生态度、体验、情感会适应学习而变化,产生一定的知识结果。结合培养目标,在教学中深挖乡村价值,使学生明白艺术乡建由艺术作为价值主体转向乡村作为价值主体背后的不同的核心价值诉求。在教学中以青田烧奔塔④为基点进行文化理想当代表达的可实现性探讨。学生在青田“去艺术化”乡建关系中认知到艺术在青田中变为了更加日常的存在,乡村文化在艺术的加持下成为了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学科知识相互转化,产生新的自我知识理解。在实践确证知识的过程中更重视在地村民的情感诉求和文化属性,理解青田塑造乡村“礼俗”秩序的新形态和乡村情感共同体的价值所在。在教学的总结与反思阶段,从中国艺术乡建之“中国”的层面反思艺术乡建实践中暴露出的根本难题以及现代性话语体系的强势表现所导致的现实层面压力,引导学生对农民主体性的缺位和乡村价值弱化问题进行反思。
结语
在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背景下,将乡村价值和乡村审美偏好融入艺术课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课程从价值塑造的视角将乡村价值合理地融入到知识传授中,具备更为明确的乡村价值导向目标。拥有了乡村文化维度的底蕴和滋养开展艺术乡建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结合在地乡建项目,培养学生服务乡村的综合能力与审美素养,激发学生探索乡村文化的兴趣和动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继续优化和完善OBE理念下的艺术乡建培养学生乡村审美认知和塑造乡村价值取向的教学与研究。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梅兰芳‘剧舞’的美学研究”(21CZX066)、广州市社科规划项目“新时代中国艺术乡建的价值导向与实现路径研究”(2021GZGJ281)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知识意义不仅指文本意义,还指知识对人的发展意义(主要是指对人精神发展的价值)。参考:刘桂辉,陈佑清.知识教学本质的遮蔽与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6(7):17-21.
②艺术乡建的实践逻辑不是从理性概念抽象地把握艺术乡建实践的“理论逻辑”,也不是基于个人价值把握实践的“价值逻辑”,而是一种从艺术乡建自身历史中融合理性和事实的真理逻辑。
③景观时间作为可消费的伪循环时间,制作出乡村生活中的“伪节日”,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存在方式,也就是乡村艺术节。
④青田烧奔塔柔性活化是基于身体行为的乡村主体性生成,内在实质是重构“礼俗”的内涵。其中的重塑成人礼和祈福艺术活动是重新建构节气民俗的“典礼化”艺术。
参考文献:
[1]李志义,朱泓.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02):29-34+70.
[2][4]胡娜.从新时代艺术乡建的发展看艺术社会功能的实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04):96-102.
[3]卓晓孟.意义增值:知识教学的深度诉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4):134-143.
[5]赵威.审美视域下的艺术乡建问题[J].天府新论,2021(04):136-143.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