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调查研究显示,在全国范围内由于遗传、疾病以及未及时发现等因素导致的听力障碍儿童数量在急剧攀升,医院中需要定期康复治疗的患病儿童数量也在逐步增加。文章根据当今社会听障儿童康复训练的发展现状,深入探析听障儿童各种康复方法,通过APP设计刺激听力和语言能力的双重发展,对康复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实现线上一对一的专业辅导,使需要规律性就医康复的听力障碍儿童可以接受兼具趣味性和个性化的康复服务。
关键词:远程可视化互动模式;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方法;APP设计
一、前言
根据对听障群体的调查与研究,我国是世界上听障人士群体最为庞大的一个国家,数量高达2780万人,约占总人口数的1.67%,这也意味着我国有着更庞大的听障康复需求。随着2021年7月20日三孩政策的颁布与发展,未来新生儿数量逐渐增加,大龄产妇以及所带来的风险也逐渐增大。通过对听力障碍病因学的研究,全球范围内的耳聋与遗传基因相关的比例高达60%。其中根据2018年的调研显示,我国0—14岁听力残疾儿童总数超过460万名,学龄前儿童数量达到80万名,每年新增听力残疾儿童达3万名以上,同时有6万~8万名迟发性耳聋患儿中大部分为重度或极重度感应神经性耳聋。0—6岁是儿童言语能力和阅读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口头语言锻炼沟通能力的敏感期,也是听障儿童是否能成功跨越“十聋九哑”的关键期。听力障碍一般由于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导致其听不清或听不到周围的环境音或言语声,导致影响儿童的言语、语言、认知和沟通等能力的发展。研究证明,在0—6岁时期采取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等治疗方法,接受科学的康复训练,大部分儿童可以告别无声世界,进入普通幼儿园或学校学习,得到与正常儿童一样的美好未来。但研究数据表明,尽管我国有意识规划和干预听力障碍群体的发展,但仍有很多聋儿未能得到早期发现和早期康复治疗的机会,并且我国也持续缺乏能够提供高质量听力服务的专业人员。长期多次入院进行康复治理有利于听障儿童的言语等能力的发展,但在疫情的背景下,对患者本身、家属和医生来说都存在着安全隐患,对聋儿所在家庭也是一笔长期的经济消耗。
文章基于对国内外听障儿童的发展情况、康复方法与体系研究以及听障儿童3—6岁学龄前时期言语认知发展情况的研究,通过文献述评和综合分析,深入探析听障儿童如何运用提高儿童的呼吸、双唇圆唇的能力、下颌的控制能力以及舌肌力,经由外界视觉、触觉的刺激来增加其言语次数。通过APP媒介,利用有趣的跟读训练和游戏闯关场景,刺激听障儿童的语言功能,对其康复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建议实现线上一对一的专业辅导,使需要规律性就医康复的听力障碍儿童以更便捷、趣味性、个性化的康复方法实现一对多就医的教育体系,希望其认知能力、沟通水平、言语、阅读能力等达到同龄儿童的正常标准,进入普通幼儿园或学校学习,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为他们美好的未来生活铺下奠基石。
二、相关概念
(一)听力障碍儿童
听力障碍,又叫听力残疾、听觉损失,是指人由于不同原因导致的双耳有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环境声或言语声,导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听力障碍根据严重程度可以分为1~4级,1级最重,4级最轻。导致听力障碍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遗传性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和化学制剂致聋、噪声性耳聋以及外伤,其中遗传性因素是主要的致病原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儿童保护法》规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听障儿童即患听力残疾的儿童。我国每年新生听障儿童数量高达2万~4万人,14岁以下的聋儿有171万,其中学龄前儿童74万,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
听障儿童由于听觉通道的阻碍,他们对外界的观察和了解更多是通过声音之外的其他途径,由于先天以及后天能力的缺失,也导致大多数听障儿童的情绪控制能力极差,很难理解到他人带来的正确情绪信息,使其理解情绪过于表面化。除此之外,听力障碍对他们以后的就业、婚姻、生活、人际交往等也带来较大的困难。面对先天性耳聋的儿童,在1—3岁的语言学习黄金时期及时接受人工耳蜗手术以及后续长期、系统、科学的语言听觉训练也是重中之重,如此才能减少听障带给儿童的影响。但即使如此,也有一部分家长认为1—3岁儿童太小不适宜接受手术,但到3岁以后再接受手术,所带来的效果就远不如在1—3岁时期的效果。在植入人工耳蜗后,术后的康复也尤为关键,可称为听障儿童的“终身事业”。术后康复分为早期康复训练和全面康复模式两个阶段。对于听障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不仅要运用医学手段帮助其康复,还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学前教育,即会有专业的医师为听障儿童上课,做语言和沟通的教学。现今,我国政府对耳聋治疗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医疗技术也愈发精湛,尤其在人工耳蜗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我国的听障康复人才数量并不能满足听障儿童这一庞大群体的需求。
(二)远程可视化互动模式
2001年11月8日SGI宣布其进行的远程可视化服务试验获得成功,实验的结果证实了可视化服务使任何用户都能够通过网格与超级计算结果进行交互,任何人都可以运用现有的网络和设备运用或查看这些数据,这一技术可谓是利用了计算机的强大运输功能实现了信息利用的最大化。互动模式又称为交互模式或互惠模式,是建立在人与环境或人际关系之中的一种小组模式。在教学中,可具体表现为教师的主导教学与学生的主体学习相互交融,即为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促进,能有序地发展和调动整体性的活动。通过调节师生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能够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或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间的互动,能够强化人与环境之间的影响,从而产生教学共振,最终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文章中所涉及的远程可视化互动模式以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医疗康复资源共享和线上康复训练为核心,为专业康复医师和需要定期康复治疗的听障儿童开展“面对面”远程康复治疗,搭建一个开放的、科学的服务平台,从而提升专业康复医师提供康复治疗的高效率服务,促进听障儿童自主训练。
三、互联网时代下聋儿康复领域APP设计需求
(一)听障儿童康复体系研究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康复机构中,听障儿童的康复训练方式还比较单一,主要包括口语训练法、“医教结合”、全纳性教育、计算机辅助听觉言语评估与康复系统等。康复效果评估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为准则,心理、社会评估以康复教师主观判断为主要依据,缺乏客观评价工具与指标,相对弱化了对听障儿童的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康复干预。现代康复医学的理念提出要从“生物—社会—心理”模式角度,通过系统、全面的康复干预方法来减轻听力损失导致的心理、社会不适,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除此之外,家庭康复仍是听障儿童康复的重要模块,家庭康复是指听障儿童在家庭中,充分发挥家长的主导作用,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运用医疗手段使听障儿童获得有效的听力补偿,促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家庭康复可分为家庭听觉康复训练和家庭语言康复训练,佩戴有人工耳蜗的听障儿童后期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除了在校时间外,最多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这种“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模式更有利于听障儿童的语言发展。
(二)远程可视化模式对听障儿童康复的作用及需求
传统的康复治疗模式也存在着线上线下的交互模式,线下可以理解为听障儿童跟随其家长按照康复规定时间到达医院予以现场康复治疗;线上则是医生每次根据儿童的康复情况记录的电子数据信息以及跟随时代发展所获得的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但目前线上线下仍是两个相对较为独立的领域板块,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效果。传统的康复治疗模式治疗方法单一,且由于疫情影响康复地点和时间受限,每次就医给听障儿童心理带来的影响等现实情况均客观存在,我国听障领域医患比例和受到地域限制延迟或未受到康复训练的情况也较为普遍。远程可视化互动模式下的新型康复可以解决时间场地带来的限制,利用互联网,听障儿童可以在家庭中随时进行训练,根据康复情况及时得到科学调整,也会极大地减少陌生环境给听障儿童带来的紧张与抵触情绪,极大地增强了医师和聋儿之间的交互性,打破线下康复训练后医生与聋儿相对孤立的状态,使聋儿得到更加个性化的康复训练。APP平台可视化的信息也能为家长带来更广泛性的领域信息,随时下载相关信息进行学习,及时与一对一的康复医师或其他聋儿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为听障儿童带来更加丰富、直观、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平台。
四、听障儿童远程可视化互动模式教学APP设计
2019年国务院发表的《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强调了可视化技术在助力听障儿童共享读图时代的立体光影学习场域、推动听障儿童的融合教育方面的重点优势。感知活动的不完整造成了视听结合的知觉形象影响知觉的完整性,因此在APP课程中教师更注重补偿声音效果、增强视觉效果;同时在课程中注意思维的形象化,切合了听障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征,营造更加优质的沉浸感、交互性和意象性,通过高效利用5G网络可在聋儿教学中利用和开展多种可视化应用。在正常的线下教学中,医师会通过提高听障儿童的呼吸、双唇圆唇的能力、下颌的控制能力和舌肌力和口腔肌群等方法,帮助听障儿童发音更准确,训练方法一般有吹气、吸气、呼气等,例如老师通过吹不同克数重量的纸条来循序渐进地提高儿童的舌肌力。
在网络教学中,聋儿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就使用者进行在线教学的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是保障教学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的必要研究过程。天津市残疾人联合会聋儿康复中心使用自编问卷对17位专业教师和109位聋儿家长进行了基本信息、在线教学情况、接受度等相关问题的调查,针对受访教师的问题共26个,针对家长的问题共34个。结果中就康复需求与效果方面,显示在网络课程中较难在家庭环境下实施的是39.4%沟通、30.2%听能、27.5%言语、22%认知、17.4%听能管理(林氏六音);家长认为网络课程的环节中可多进行的是53.2%参与、33%示范、9.1%告知、4.5%反馈;家长对网络课程的形式较为认可的是74.3%在线视频互动教学、23.8%录制教学视频。调查结果可见针对聋儿的线上课程较正常儿童有很大差异性,网络课程的趣味性和特别针对听障儿童的声音质量问题如能够很好解决会很大程度上提升网络课程的有效性。因此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要提供给孩子准确、有效的声音,才能促进听障儿童的有效学习,遵循视听同步、由远及近、手口合作等步骤,遵循听障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据这些原则,APP设计从拼音发声训练着手,从声母表到韵母表,到单个字发音、词语发音,逐渐到句子学习和文章学习,配备标准的示范发音、及时的课后反馈以及与家长的沟通,均遵循听障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图1、图2)
儿童端界面在信息呈现方式上主要以卡片的形式进行分组,运用大小、颜色、图标和文字区分使用功能的主次,同时程序框架图也做了进一步的界面设计。儿童端中重在利用卡通有趣的形式锻炼儿童的发音训练和发音纠正,配有卡通发音的示意图使儿童更易理解,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运用闯关、积累代币等形式,充分调动儿童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减少抵触情绪,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家长通过任务列表可以随时查看儿童的训练情况,以及指导视频等,还可以分享打卡,获得代币,家长也可参与到训练成果累计当中,增加儿童在训练中的参与感(图3)。医师同样可以随时查看作业情况,通过文字、表情、视频等形式及时予以评价(图4)。为了真正地实现三端互联,儿童、医师和家长也可以及时通过APP进行联络,第一时间对训练结果做出评价与调整,做好三个方面的相互配合,通过家校共育,使听障儿童的训练效果最佳化。
在5G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听障儿童康复教学APP设计在使用功能上是对听障功能与教育教学功能的结合;从未来发展前景的角度看,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传统教育模式也面临着信息化改革,新的教育行业将进入大数据互联网时代,我国正在大力发展5G技术下的智慧教育体系,从平台体系、智慧校园、家校共育等方面,多维度地勾勒教育新基建的发展蓝图。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不仅对正常儿童的教育需要研究发展,听障儿童的康复和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方面。文章中APP设计的思维逻辑考虑到每个使用端形成的用户使用感受,儿童端可以简单操作APP中的游戏闯关程序,得到沉浸式的康复训练,这种高效的互动方式可以提高儿童对知识的吸收率,经过音、词、句、文一步一步引导听障儿童增强语言的学习和认知,纠正儿童在发音,例如声母、韵母、单韵母等方面发言不准的问题;家长端可以在APP上通过视频的方式实时观看到儿童的训练场景,及时反馈儿童当天和本周的学习情况和训练目标,做出及时有效的干预,并且还为家长开设听障领域研究、康复的最新报告和发展动态,及时了解儿童在该群体中的训练程度,加强了教育康复资源的运用;医师端则可以有效地根据儿童的训练情况及时给出有效的点评和指导,为听障儿童规划科学完整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在大数据的加持下,及时反馈每日训练报告和周报,还可以及时与家长沟通,完成高清远程的互动教学,从多维度与听障儿童互动,刺激听障儿童多发声、发准声,抓住听障儿童注意力,并且实现24小时随时练习,重复听课。形成听障儿童家校共育新体系。
国内现阶段能够进入到康复中心接受专业康复课程教育的聋儿仍为少数,且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尚有对康复效果和视力健康影响的考量,国内大部分地区或贫困山区的聋儿,更无法接受系统科学的康复。当今社会对特殊儿童的关爱度已非常高,因此建设特殊教育网络课程,让更多没有条件接受康复教育的聋儿能够获得同等平台的授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教育的起点公平。文章通过研究远程互动模式的康复训练APP设计,实现线上一患对一医的专业就医辅导和个性化康复训练,使听障儿童以更加便捷、舒适、趣味、个性化的训练方式得到康复,促使听障儿童身心全方面健康发展,勾勒出听障儿童言语康复训练发展的崭新蓝图。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要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能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适应5G网络技术发展,服务全时域、全空域、全受众的智能学习新要求,以增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效率和效果为重点。通过以重点高校、医院为核心,打造国家级聋儿教学平台,可以提升教育资源的协作,助力教育智能化发展的实现。未来的教育会更加突出个性化、订制化属性,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在聋儿教学领域的实训APP开发,更需要针对学生的身体状态、教学响应情况甚至人工接入设备的工作状态来对教学方式、进度、内容进行实时调整。个性化学习解决方案依赖于学生、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的合力协作,为每位聋儿构建出定制化的知识和能力图谱,围绕其已掌握的、未掌握的,还需巩固的知识点,以及健康、运动等综合能力和素质评估情况,结合数据计算为聋儿进行个性化的推送,同时结合其兴趣爱好和对自我的学习回顾思考,并在一些科目中创造协作式、启发性的学习模式,给予聋儿更加综合的学习方案。
五、结论与展望
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出台,将信息网络新兴基础建设作为教育新基建的首要方向,这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牵引力量,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实现万物互联、打造精细管理,使聋儿、家长和教师充分协作,使康复知识的传授过程变得多元化和趣味性,提升教学和康复效果,同时也为推进家校协同工作提供充足完备的保障。科学的家庭康复体系是教学实训APP的前提与基础,文章对听障儿童的言语康复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通过音、词、句、文一步一步引导教育听障儿童,增强语言的学习和认知。希望能够帮助在传统形式下进行康复训练的听障儿童,积极抓住学前言语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有针对性地参与训练和学习,通过家校共育的学习模式,使听障儿童以更加便捷、舒适、趣味、个性化的训练方式得到康复,促使其身心全方面健康发展,各方面水平达到同龄儿童的正常水平,能够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相信在信息科技不断改进迭代的过程中,我国学前儿童的听障康复事业也会不断向前发展,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S帮助更多的听障儿童和家庭。
文章由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5G移动通信网络远程可视化互动模式的听障儿童家庭康复系统设计研究》资助(项目编号:20YJCZH032)。
参考文献
[1]胡向阳.听障儿童全面康复.[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58.
[2]孙喜斌,李兴启,张华.中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听力残疾标准介绍[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6(06):447-448.
[3]崔宁宁.听障儿童送教上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0.
[4]钟丽瑜,余瑾,杨海芳.音乐治疗在听障儿童康复中的应用和展望[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6,14(3):224-226.
[5]王吉.儿童教育APP的现状及趋势——基于“苹果商店”中热门儿童教育APP的内容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报,2018,34(12):63-64.
[6]宋黎喆雄,李晓宇,仇雅岚,等.音乐疗法在身心疾病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9):4186-4189.
[7]张娟.线上线下互动下的远程教育模式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5(11):38-39.
[8]顾烨.学前智障儿童语言康复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21(03):72-74.
[9]高云.由扬.徐蕾.5G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1,12(19):86-87.
[10]何曼.共建5G技术下的智慧教育体系[J].在线学习,2021(09):48-49.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