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民设计思想与教育观研究

陈楠

2023-11-14 13:10:00

已关注

陈汉民设计思想与教育观研究专题主持人语:


陈汉民先生是中国著名的设计教育家和设计师,被誉为平面设计领域的泰山北斗。他对中国现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与实践做出了巨 大贡献,具有极高的代表性。在他 60 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提出了“中国情、国际观”的设计教育思想,作为引领者逐渐建立了中央工艺美院装潢艺术设计完整的教学体系。他创作完成了许多重要的标志设计作品,并主持和参与了一系列与国家形象相关的重大课题的设计工作。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国内院校平面设计教育。


2022 年底,陈汉民先生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在悲痛之余,我们陆续启动并展开了对他的研究工作。相信这对于中国现当代艺术 设计史的研究、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陈汉民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湖南包装》杂志特别邀请了 4 位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避免单纯的怀念追思,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视 角对他的学术成就进行研究,为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陈汉民先生的设计教育思想提供了一些参考。


主持人:陈楠


作者:陈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博士


摘要:陈汉民先生作为中国现当代艺术设计的标志性人物,被公认为中国平面设计的泰山北斗。他亲身参与、见证了共和国发展历程中的若干重大节点事件,一生致力于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特别是平面设计专业的创立与建设。他的艺术教育思想、设计理念对中国的平面设计教育与实践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平面设计之路。文章试图通过其专业之道、人文情怀、为师之德、精湛技艺等方面梳理分析陈汉民先生倡导的学术主张、设计创作思想与教育观念,这是中国现当代平面设计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建构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方法论、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营造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设计风格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与学术意义。


关键词:陈汉民;艺术设计;平面设计;设计教育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陈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陈汉民设计思想与教育观研究[J].湖南包装,2023,38(5):1-4


陈汉民先生 1950 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工商美术专 业,1952 年因全国院系调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实用美术 系学习; 1953 年随该系迁入中央美术学院,1955 年毕业于中央美 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染织科。 1956 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 学美术学院)成立,次年作为装潢设计系商业美术专业研究生毕 业并留校任教 从上述简历可以看到 : 先生几乎是与新中国成 立同步成长起来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 在此后从教乃至退休 后被聘为教学督导的近 60 年间,他见证了中国现当代艺术设计发 展的整个历程,并且成为其中重要的参与者。 同时,他具有中央 工艺美院诸多前辈共有的质朴气质,注重设计实践、强调学以致 用,其在不同阶段的设计经典作品案例与主持倡导的设计观念、 风格、原则标准以及教学体系都成为中国现当代视觉传达设计教 学与实践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深深滋养着一代代设计工作者,他 的设计思想与教育观念的研究是中国现当代平面设计史重要的 组成部分,对于中国设计事业以及现当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 要贡献。 与上述重要意义相对的是,今天的学术界对于以陈汉民 先生为代表的现当代中国本土设计思想与设计方法的研究还相 对滞后,许多研究停留在一些技能知识、生活轶事、经验的记录等 方面,缺乏从理论层面进行缘起成因、理论结构以及具体专业体 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论语·述而》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可谓 是传统儒学的教学大纲,也是对追求人生高境界而制定的标准, 即以悟道为志向、以品德为基础、依赖仁爱之心、于技艺中游刃有 余。 本文试图借用上述 4 点作为展开对陈汉民先生设计思想与 教育观念研究的结构框架,通过专业之道、为师之德、人文情怀、 精湛技艺等方面梳理分析陈汉民先生倡导的学术主张、设计创作 思想与艺术设计教育观念。


1 志于道:从实践中锤炼出的专业之道

陈汉民先生作为时代象征性的人物,他的人生历程、教育思 想以及设计作品对于中国的平面设计教育与实践都有着巨大的 推动作用,他提出艺术设计应遵循“民族情、国际观”的设计观念, 标志设计以“四好原则”为设计标准,倡导“教学紧密结合实践”, 在设计实践、教育实践中锤炼出了他独到的专业之道。


1.1 国家形象的设计之道

在设计实践中,特别是设计国家形象、政治主题的设计项目 中,陈汉民先生旗帜鲜明地执行正确的导向意识,批评遏制了一 些时期出现的强调创意表现忽视思政问题的现象。 指出了“国家 形象不光是一个看得见的视觉形象,而且是一种思想、观点和理 念” , 总结、归纳出国家形象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演化以及新中 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后的表现形式,始终强调爱国和对传统文 化的深刻理解是从心底而来的设计依据,最能体现国家形象,并 提出设计是文化的观点以及设计人员在设计方面体现国家形象 的责任


陈汉民先生是新中国设计史的参与者,亦是许多重大事件的 设计见证者,他的艺术设计历程也恰恰代表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 国平面设计的发展过程。 他的设计涵盖了标志、招贴、徽章、邮票 等,从不同角度体现着国家形象的厚重与分量。 他认为新时期的 视觉设计应该坚持又红又专。 多年来作为国庆大型群众活动的 总设计师,先生参与了大量的设计顾问工作,20 世纪 70 年代曾参 与设计“毛主席纪念堂”水晶棺的设计工作。 改革开放之后,更是 成为国家大型活动视觉设计的主要创作者,如 1979 年国家标准化 导视系统标识符号设计、1990 年亚运会视觉形象设计、1995 年第 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标志设计、1997 香港回归祖国专用标志等兼具 艺术性与政治性的国家形象设计项目。 在授课和设计方案的交 流讲解中,先生会积极倡导对于国家形象设计中突出政治性与艺 术性结合的设计原则,他会引用世界各国在视觉设计甚至商业设 计中突出国家形象的事实引导年轻设计师,使其了解设计不仅是 个性的美术美化。


1.2 民族情与国际观融合的设计之道

陈汉民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国文化的设计学立场,在平面设计 视觉语言中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情感的关注与表现,他认 为“文化只能融合,不能接轨”,一味以模仿、借鉴去迎合国际化设 计,一定会出现水土不服,缺失的不止是“文化自信”,更是“立身 之本” 他在染织图案与装潢设计等多样的学习经历打下了坚 实的专业基础,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运用得炉火纯青, 在面对社会一度出现的漠视中国传统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文明的 情况 ,他注意到平面设计中出现了类似放大英文、缩小甚至删 除中文的现象并指出: “平面设计要遵循‘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与 真、善、美’的原则,文化方面不能盲目和世界接轨,要审慎对待信 息时代模仿与民族化的问题。 ”他积极倡导“民族情、国际观”的 设计观念,一方面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设计案例带动设计潮流, 如在中国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行徽设计中采用中国 传统装饰图案、书体字形的设计手法、设计理念,创作出兼具中国 气度、民族风格与现代精神的经典作品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积 极开展国际交流,以国际的视角引导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艺术设计 语言的关注与运用。 正是这种持续不间断的为学之道,吸引和激 励着无数青年设计师开始关注面向世界的中国设计格局。 他在 教学中强调图案教学的重要作用,图案教学不是纹样写生变形与 临摹,而是一个完整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与方法,曾对中国的设 计教育起到过重要影响。 他注重对自然、传统、民间形式、规律、特 点的摹写与研究,并将之创新性地设计应用于衣食住行中。 在今 天设计教育大繁荣的时期,在众多的教学方法的背后,我们有责 任传承历史文脉,并将其完善、发展,而陈汉民先生对于图案教学 的推动与重视实际上就是被这种责任感推动的结果。


1.3 从日常、跨专业提取设计之道

所谓技进乎道 ,陈汉民先生在多年的专业实践中不断追寻 着质朴的设计之道,他在实践中能够敏锐地观察到那些看似简 单、平常的事物中蕴含的道理和规律,从日常生活中随时观察各 种别人往往不注意的现象道理。 比如关于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 中涉及的“情与理”的辩证关系,他曾就一篇新闻进行了提炼总 结: 2006 年 10 月 26 日,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北大作演讲期 间,许智宏校长在自由提问环节送了杯水到希拉克面前,总统随 从匆匆上台准备拿走水时被希拉克悄然制止。 陈汉民先生在与 笔者的一次交谈中详细地谈到这个事件引发了他的专业思考: 校长倒水出于礼貌符合情感但不合规定(通常外国领导人不会 接受他人提供的食物饮料),是“合情不合理”; 而随从阻止的行 为尽职尽责但显得有些不礼貌,即“合理不合情”。 最终希拉克 圆满地化解了这一尴尬场面,他接过了水杯但全程未喝,在陈汉 民先生看来这是“既合情又合理”的处理方式 进而他将这个 分析归纳提炼出来应用于设计实践教学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设计是一种在情感与理性之间平衡的解决方案,它受到诸多条 件的限定,包括设计师的个性、客户的要求和使用功能与成本 等,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应该选择一种既切合实际又合理 的方式来处理最终的设计方案。


在陈汉民先生的标志设计课程中,他经常会深入浅出地用有 趣的方式讲解枯燥的学术理论,他搜集整理了大量关于象征符号 提取的案例来讲解设计思维方法,从侯宝林相声表演中思考语言 简洁提炼的表现力,从古代诗词中汲取“以无为有”的设计理念 从哑语手势的设计中发现了程式化、典型性符号提取塑造的设计 规律与方法,并把它整理成教学案例深度分享。 如引用哑语手语 的例子来分析“甜”“痛”“主席”等这些抽象的感觉和称谓如何 进行象征符号的提炼。 对于“拍马屁”这个概念的手语设计印象 是最为精彩、最为深刻的,分析拍马屁行为的心态、主客体的象征 性后,用竖起的大拇指代表被拍的客体,而用另一只手代表拍马 屁的主体,轻拍客体的下端并作出放射的手势,整个动作既简洁 又生动。


2 据于德:诲人不倦、君子慎独

陈汉民先生执教半个多世纪,恪守“君子慎独”的君子之德、 为师之德,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平面设计终身成 就奖、光华龙腾奖设计贡献金奖、文化艺术事业突出贡献奖。 他一 贯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底和创造性的设计思维,力求培养 学生具有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设计与生产相结合的设计思想以及 灵活的构思能力 同时,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与时代风格相补充 的思想主导下,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他是一位桃李满天下 的好“园丁”


他始终勤勉工作认真教学,直至退休后仍担任教学督导从未 迟到过一分钟,坚持全程站立授课,成为后辈师生的榜样。 作为 一名教师,陈汉民先生近乎苛刻自律,他十分注重对学生品德、社 会责任感的培养,特别鼓励学生展现自身设计个性,发掘自身潜 能,给学生很宽阔的发展空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邱承德先 生曾说: “陈汉民先生对莘莘学子循循善诱、醉心教学、为人师表的 园丁精神以及他在标志、包装平面设计领域的造诣与艺术教育理 念有目共睹,系里教师个个钦佩。 ”这是对陈汉民先生教学生涯的 首肯。


陈汉民先生是中国平面设计专业建立体系与全国推广模式 的支持人,1984 年他担任中国包装协会包装装潢设计委员会主办 的函授大学校长和《装潢设计》主编,为 20 世纪 80 年代推动中国 设计教育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包装技术协会设计委员会全 国特约委员、中国台湾地区形象策略联盟主席、 《包装与设计》杂 志社编辑、顾问杨夏惠曾指出: “陈汉民先生对后辈事理的解析与 行为的教化在言谈中能彻底感受,其为人处事相较于专业成就, 更令人敬仰和推崇,为海峡两岸设计事业交流与发展做出了杰出 贡献。


3 依于仁:专业热忱与人文情怀

许多学生印象中的陈汉民先生是一位非常严肃甚至有些古 板的具有强大气场与威慑力的老先生,但其实你会经常看到他充 满了亲情与仁爱的一面,甚至非常细腻用心。 在他晚年曾发起了 一场创作藏头诗的工作,把许多认识的同事朋友学生的名字作为 创作对象,设计了有趣的藏头诗,在诗中融入了他的个性解读,这 种有趣的文化行为也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他具有的亲情友爱之 心和快乐活泼的童心。


陈汉民先生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他手把手地教学生,无 论是北京、上海还是重庆、西安等地的学生,只要陈汉民先生教过 的,时至今日,大家都回忆起当初他的关心和教诲,更是被他独特 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 在课程教学中,他都会预先秘密准 备很多小礼物,包括一些非常重要且珍贵的收藏品。 如: 他向勇 于率先提问的同学赠送国庆 10 周年时候的入场券、小纪念章等 作为奖品。 这些今天看来都是非常珍贵且具有收藏价值的。 外,他的慧眼和巧思也挽救了许多作品的生命,并使之成为经典。 1997 年,在他指点之下,其学生为昆明世博会设计的标志将一朵 小花融入手中,赋以“妙手生花”之意,他向组委会推荐并得以采 用。 在设计实践中,他也广泛给予企业关心和支持,如: 在为 2008 年奥运会特许产品徽章设计进行顾问指导工作中,他被制作单位 认真、专业、敬业的工作态度与职业精神感动,将他设计的珍贵的 国庆一周年纪念徽章作为礼物送给了他们,成为该机构的镇馆 之宝。


4 游于艺:专业精深游刃有余

4.1 形式与内容:可遇不可求

陈汉民先生提出“不论从构思到形式都要从客观条件出发, 表现自然合理,切忌牵强”。 他常以一笔多用、一形多义来达到形 简意赅的表现效果; 或是以增笔、连笔、断笔、减笔、交叉等手法对 图形与字形进行大胆的再创造; 或是善于把抽象概念形象化,都 强化了表现的力度,从而形成一种雄辩的标志语言。 在这种艺术 水平后面反映了他日常观察与思考的积累 他注意收集各种 标志设计成功与失败的实例加以研究分析,并发掘和合理运用潜 在客观条件,通过尊重客观条件,达到主观与客观在艺术内容和 形式上的完美统一,这也是他艺术创作上的一条普遍规律。 例如: 陈汉民先生设计的“中国人民银行”标志就具有这一特点。 他用 3 枚铲币组成汉字“人”字结构,中间形成的负形也是一个更清晰 的“人”字,十分巧妙。 中国妇女联合会标志的最初创意是用 3 个 “W”(women 首字母 ) 组成环形,但上端的倒过来的“W”容易产生 歧义像“M”,陈汉民先生在图形中心巧妙地加上一个圆点,使圆形 的负形构成一个汉字“女”字,轻松化解了这个问题,成为经典汉 字设计案例 同时,他提出“设计要解决问题”,注重形式语义 的准确,强调“准确借喻、避免歧义”,设计在多数情况下体现的是 概念形象化,运用比喻手法是使抽象概念形象化的重要手段,为 我们解决“表现什么与怎样表现”的关键问题提供了“面向社会, 沟通雅俗”的设计思路,他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北京民族饭店标 志、 “五个一工程”奖标志、国家金质产品奖章、国家优质奖纸质模 型、中国老人节标志都成为中国平面设计的经典案例。


4.2 通俗与高雅:曲高不和寡

陈汉民先生认为图形符号特别是标志徽记是要给大多数人 使用和观看的,而且观众几乎是非专业的人士,社会对设计作品 的认可必然包含雅、俗两个方面。 “因此,雅俗之间如何沟通是设 计者面临的矛盾之一,也是创造力表现的出发点”。 先生将“俗” 分为两类: 一是俗得亲切,俗得可爱,俗中见雅,这是大气之俗; 另一种是庸俗之俗。 “面向社会 , 沟通雅俗”的设计原则也包含了 情感与道德标准的问题,需要一并考虑。 他认为“设计以人为本” 的核心是注重大众的、实用的使用需求与“高雅不曲高和寡,通俗 不俗气”的结合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 , 就需要设计师摆好自己 的位置,要先当学生,后当老师,要勇于创新,而不是一味地迎合; 既要有超前的意识和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又要从实际出发、敢于 坦言,还要注意方式、方法,以理服人。


在设计创意过程中,陈汉民先生在设计元素的选择上,结构 形态的处理上追求字图结、正负形等设计手法,巧妙地将多种信 息内容融合在一个标志图系里,耐人寻味。 他提出“四好原则”: 好看、好懂、好记、好用。 “好看”即指图形艺术要符合形式法则具 有美感; “好懂”指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好记”是指容易产生 识别能 深刻记忆; “好用”就是在推广使用层面的便利性,黑白关 系、大小缩放等易于使用。 这些都是陈汉民先生对于“通俗与高 雅”的系统性思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设计方法论。


4.3 基础与专业:求实不回避

陈汉民先生坚决贯彻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处 理好各种矛盾,包括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科研与教学、基础 与专业、教育学与理论学、红与专的关系,通过不断探索走出了一 条结合国情的艺术设计教育之路 他非常注重基本功的训练, 这是那一代老艺术家共同的宗旨和追求,而这是在电脑时代最容 易被回避或忽略的部分。 实际上,一名成功的设计师必定要经过 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因为图形的规律、色彩的原理、材料的掌握以 及空间的体量关系等都需要有量化的积累过程,并且是亲自动手 尝试才能产生直观的一手经验,若没有或忽视这一环节就会导致 学生普遍实践能力的下降与浮躁心理的滋生。


陈汉民先生在每一次教学或演讲中都会强调基本功的重要 性,并且展示自己大量的基本功作品与实践作品,使同学们有更 深刻的理解。 他一直坚持动手参与实践,80 多岁高龄的老先生沙 发旁永远摆放着纸笔,其中总会有几张硫酸纸,这是常年创作标 志设计的习惯,在硫酸纸上可以拷贝绘制精细准确的标志图形字 体。 另外,也是一种常态化的动手状态,在看电视休息时,随时的 感悟与想法会马上记录勾画在手边。 他也对现代设计教学中出 现的新问题忧心忡忡,比如对于设计领域漠视实践等问题,他明 确指出: “设计是基于实践的一门专业设计的研究与创作教学,不 应该离开实践,这就像音乐舞蹈戏剧一样,离开了实际的表演实 际的舞台,缺乏实践层面的演练,空洞的理论无法支撑实践的发 展。 ”在他退休之后,也不断地回看每一届的毕业设计,并向负责 老师提出“关于加强标志设计、包装设计以及加强基本功训练、实 践设计内容的要求”。


5 结语

陈汉民先生一生致力于在设计传播中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庚 续中华文化根脉,在设计活动中注重突出中国元素、中国价值、中 国经验及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特别是传统设计在迈向现代性过 程中所追寻的设计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 通过回望其艺 术设计之路,追忆陈汉民先生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以及设计方 法等在中国现当代艺术设计实践、理论研究及教学培养中的重要 价值,对于当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所倡导的严于律己、君 子慎独的为师之道以及投身教育事业的热忱与执着,更是今天艺 术教育者的楷模与榜样。 谨以此文对陈汉民先生致以崇高的敬 意与深深的怀念。


(原文载《湖南包装》2023年第5期,知网、万方、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学术期刊。)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沉痛悼念杰出的艺术设计教育家、设计家、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开拓者、引领者陈汉民先生 [EB/OL].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新闻动态 ,(2022-12-30)[2023-08-25].https://www.ad.tsinghua.edu.cn/xw/xwdt/228.htm.

[2] 杨伯峻 . 论语译注 [M] . 北京:中华书局,2014:66.

[3] 肇文兵 , 赵华 . 在平面设计中熔铸国家形象:陈汉民访谈 [J] .装饰,2009(9):27-29.

[4] 徐沛君 . 模仿与民族化 : 陈汉民访谈 [J] . 美术观察,1999(12):6-7.

[5] 陈汉民 . 求变·求新·求实·求美:在经济改革中商业美术的发展之道 [J] . 装饰 ,1990(1):3-4.

[6] 陈汉民 . 银行行徽设计 [J] . 装饰 ,1992(1):22.

[7] 魏源 . 魏源集 : 上册 [M] . 北京 : 中华书局,1976: 5.

[8] 陈汉民 . 收录于视记 50: 陈汉民艺术设计作品集 [M] . 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 ,2010:32.

[9] 高中羽 . 中国风格与时代气息的巧作:欣赏陈汉民先生标志设计艺术 [J] . 美术之友 ,1994(3):31-32.

[10] 陈汉民 . 商业美术教学 [J] . 装饰 ,1980(3):34.

[11] 高中羽 . 陈汉民教授及其作品 [J] . 上海包装 ,1993(4):43.

[12] 章莉莉 . 大师艺术教学经典 : 陈汉民 [M] . 上海 :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8:11.

[13] 曾辉 . 以意造形以形举义:陈汉民教授的艺术设计与教育思想访谈录 [J] . 美术观察,2009(1):35-38+2.

[14] 陈楠 . 中国汉字设计史 [M] . 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21(7):253.

[15] 陈汉民.陈汉民标志艺术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8.[16] 郭秋惠 , 王丽丹. 陈汉民教授访谈录 [J] . 装饰 ,2006(7):97.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杨冬江:人工智能时代 设计教育如何因时而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鲜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0评论 2024-04-03

    两种生成性:从谢赫六法到人工智能六法

    如何阐释当代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是2023年以来最为关注的社会议题。学界现有阐释主要将人工智能的历
    韩涛,何理达 0评论 2024-04-02

    曹汛: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

    林徽音先生设计《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考详Lin Huiyin’s Cover Design of&
    曹汛 0评论 2024-04-01

    林徽因: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

    今天是林徽因教授六十八周年忌辰,《建筑史学刊》公众号特别刊发原载于《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
    林徽因 0评论 2024-04-01

    王凯飙:中国描金工艺与日本莳绘的比较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文物中有大量黑地金髹纹样的漆器,有传统描金器物,也有清宫仿制的仿洋漆,如黑漆描金
    王凯飙 0评论 2024-03-28

    让幸福可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幸福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也追求其他目标——财富、荣誉、权力、健康、美貌等
    陈正达 黄倩 0评论 2024-03-20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

    五四运动中学生上街游行摘 要 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周施廷:丢勒的几何学——德意志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开始

    丢勒 《圆规直尺测量法》中的“测量装置图” 1525 木刻版画&
    文艺研究编辑部 0评论 2024-03-18

    “设计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设计”: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现代转译的辨析与探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下,为了探索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立场的当代造物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理
    张明、贾路思 0评论 2024-03-18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的危机

    德国观念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想
    周博 0评论 2024-03-17

    “在生命中绽放——朱乐耕环境陶艺特展”研讨会纪要

    2024年1月21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与SAC东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在
    艺术中国 0评论 2024-03-06

    韩子勇: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对“中国
    韩子勇 0评论 2024-03-01

    作为字体排印的程序——《整体性字体排印》

    1946年,马克斯·比尔[Max Bill, 1908–1994]在《瑞士图文传播》[Schweiz
    卡尔·格斯特纳 0评论 2024-02-07

    中国古代茶叶包装形态及包装设计嬗变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非常悠久的产茶和饮茶历史。《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
    吴余青 、陈培瑶 0评论 2024-02-01

    祝帅|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的历史传统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一词既指学
    祝帅 0评论 2024-01-29

    艺术与设计APP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
    • 最新最热
      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