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财富符号链的造就
◇ 刘晓丹
艺术品财富的形成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来支撑。按照复旦大学教授郁义鸿的定义:产业链是指在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自然资源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生产链条。艺术品财富同样要经过一条从最初自然资源到最终产品、再到使用者的生产链条。不过与普通产业链不同,艺术品财富产业链进行的不只是物质实体生产,更是精神符号生产。相比普通产业链,艺术品财富产业链上的符号生产加工过程更为漫长。
艺术品财富产业链的第一环,是将物质材料加工为视觉符号。
艺术家生产艺术品财富的显性自然资源,是物质材料,这与木匠用木材加工桌椅没有区别。不同的是,物质材料只是艺术品财富的载体,艺术家能够用神奇的天赋或能力,将物质材料转化为代表某种物象或意象的视觉符号。当艺术品财富完成时,所有物质材料都会完全“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中。比如一幅纸本中国山水画,白色的宣纸不会再被看作纸,而是可能被看作天、看作水、看作雪、看作石。在此过程中,艺术家天赋或能力所起的作用要远远大于物质材料,所以在艺术品财富定价时,物料成本所占的比重往往非常少。这与物质财富的定价逻辑完全不同。
艺术品财富产业链的第二环,是将艺术品由视觉符号加工为表意符号。
仅能唤起视知觉的艺术品只是初级产品,当它被艺术家用于表达某种意图,并能够召唤观者对其做出领会,便成为表意符号。表意的艺术品财富符号可以像文学作品或历史故事一样,为社会传达政治、道德、宗教、文化等观念,其最显著功能是教育功能。正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
艺术品财富产业链的第三环,是将艺术品由表意符号加工为身份符号。
与通常服务于社会的表意符号不同,私人艺术品多用于满足个人需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个人需求由低向高分成五个层,位置较高的第三层为社交需要、第四层为尊重需要。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指出:财富是所有人处境优越的有力证明,财产的保有一旦成为博取荣誉的基础,也就成为满足自尊心的必要手段。一些艺术品财富被用于帮助持有者或使用者获取赞许、尊严、声望、成就等,便成了身份符号。标定身份的艺术品财富符号,在古代可能是一串贝饰、一尊青铜器,在当代可能是一幅名画、一座美术馆。
艺术品财富产业链的第四环,是将艺术品由身份符号加工为金融符号。
实用性是表意符号或身份符号的艺术品财富的价值,但在发达的艺术品市场和艺术金融条件下,艺术品可以脱离表意、身份等功能,与货币一样作为财富贮存和资金融通的手段,成为仅具有经济学意义的金融符号。此时,是艺术品财富的市场交换价值决定使用价值,而不像普通财富那样由使用价值决定交换价值。更深度地金融化,可以让艺术品财富像某些股票那样,在虚拟世界中形成自己的定价逻辑、交易逻辑。此时,艺术品财富有可能与它的艺术属性完全失去了联系,艺术只是一个名义。
所有艺术品财富投资者必须清楚,艺术品财富产业链是一条极为复杂的符号链。
在普通产品的产业链上,从最初自然资源到最终产品之间是一个连续的线状链条,被消费是产品的终点,消费者是产业链的终端。而艺术品财富产业链的符号生产加工可能终止于其中某一环,比如仅停留在表意符号阶段;也可能越过其中的某一环,比如由视觉符号直接加工为金融符号。在艺术品财富产业链上,一些消费过程同时也是生产过程,由于一些艺术品财富可以被反复消费,让很多使用者由终点转为起点,进而形成若干个闭环。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之声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