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沉浸在酒会、晚宴或其他社交活动中,需要给予眼前对象所佩戴的首饰一些溢美之词时,那些蓄势待发,脱口而出的是什么?璀璨、流光溢彩、炫目、晶莹剔透、华贵、异彩纷呈、绚丽、雍容、华丽、精致……虽然从十九世纪末开始,首饰便突破了材质美与工艺美的束缚,洒脱地奔向人
类更为自由的精神世界,然而时至今日,渗透于日
常之中的首饰概念依旧落满了泛黄的陈词。但值得关注的是,在不久前的嘉德BLUE《金非昔比》网拍中,一件“锈迹斑斑”“形态诡异”的胸针被藏家“看对眼”拍下。它与“璀璨”和“精致”等词汇真是“八竿子打不着”,甚至有些“针锋相
对”,它的作者就是施琪。
嘉德BLUE《金非昔比》-《侵蚀》,黄铜;不锈钢
施琪,本科就读于东华大学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首饰与金属专业。她是一位当代首饰艺术家、设计师,也是QuriouStone品牌的主理人、上海工业美术设计协会会员。她的当代首饰作品荣获英国Armourers&Brasiers军盾奖,而她本人也被“Precious Collective
首饰周”评为新锐艺术家。
《永无止镜》胸针,黄铜;不锈钢
从施琪的经历其实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健康的分裂型”首饰人,比如她理工和艺术“正片叠底”的背景,艺术家与设计师的双重身份,以及身处中西方相互影响的文化语境。这也导致她的创作有着理科生对社会时事议题的敏锐洞察与逻辑分析,和对材料实验的执着。作为一名艺术家与设计师,她能够把控一件作品的视觉语言,让其“可盐可甜”;而作为一名留学世界知名学府的中国艺术家,她既吸纳西方“颠覆性”的创作方式,但同时又在骨髓中保留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文
化价值观。
《无穷尽餐具系列》,沙拉碗,青铜;布面印刷
在嘉德拍卖中被收藏的作品为《侵蚀》系列中的一件。《侵蚀》是一系列主要材质为黄铜和青铜的胸针与器物作品。不同于传统雕蜡、铸造的精益求精,该系列的制作过程可谓“率性而为”。只是这里的“性”既指的是作者的性情,也指向材料的性格。将蜡注入铺满黄豆的容器中,利用黄豆之间的间隙,构成介于“可控与不可控”之间的“负型”。这里隐藏的挑战是,如何将被蜡所包裹的黄豆,在不破坏蜡结构的情况下取出?这便需要作者像一名科学工作者一样反复的实验,然后再应用失蜡法铸造成金属。很多珠宝设计师将精力花在如何将贵宝石装饰成耀眼繁星,但看似朴实无华的当代首饰或金工作品,却凝华了作者无数个日月星
辰后的春华秋实。
《亚马逊罐头》,物件,锡合金
整个系列作品基于对2019年亚马逊雨林火灾的洞察,描绘“黄豆”对首饰或物件的“腐蚀”,隐喻人类欲望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冲突,也呼吁对人与自然共存关系的反思。青铜或黄铜材质的“纪念碑
性”强化了主题。
《消失的亚马逊》,胸针、高跟鞋跟、面具,白镴、头骨、银、不锈钢
如果打破“材质美与工艺美”是西方新艺术运动一个多世纪前的倡议,西方观念首饰的兴起是近几十年来解构保守首饰定义的又一次“重磅出
击”,那么可以说,中国传统工艺文化则是艺术家施琪当代首饰话语和大胆实验下的逻辑底色。《手艺之思》中,姜坤鹏提到,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追求天工就是不要过度人为地雕琢,保留住自然生命运动留下的痕迹,呈现出材料所蕴含的时
间性与历史感。回看施琪在材料实验中对于“可控和不可控”之间“时机”的把握,正折射了此思想。同时,这种创作手段中对材料和自然的充分尊重,也以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视角呼应了作品所讨论的议题“人与自然共存关系的反思”,建立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当下社会时事的动态联系。关于一个艺术家与设计师双重身份的“可盐可甜”,另一个不得不提的系列便是《最后的礼物》。该系列是一组主要材质为珍珠和铜镀金的项链、胸针与耳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珍珠经过作者“催毛求疵”的甄选以及与铜“小心翼翼”的搭配,竟然“出厂”了一件件美丽又危险的现代兵
器。而这两种材质的结合更像是“天作之合”。
图左《最后的礼物系列 — 等我回来》,耳钉,银镀18k金、天然螺纹珍珠图右《最后的礼物系列 — 等我回来》,项链、胸针、手链,黄铜镀18k金、天然螺纹珍珠
《最后的礼物》其灵感来自一首俄文诗歌,其大意是:军人与妻子的每次分别,诉说着最坚强的诺言,忠贞不渝的爱和信念。聚少离多,杳无音信,却浪漫赤诚。“她”和“他”一样面临着诸多未知的选择,不论多久、不管多远,更多地祝福着彼此平安。因此,该系列作品,将刚毅的黄铜色部件与柔美的珍珠相结合,携着伤感的基调, 并带着希望。如果《侵蚀》系列,以它独有的视觉语言,在生活中提供的是观者与艺术家思想的一个“遭遇”,那么《最后的礼物》则在材质上伪装出一场看似理所当然的“邂逅”,然而当观者关注到细节,又会发现在这理所当然中,被作者深刻地嵌入了一股“意料之外”。这种“起承转合”的戏剧性呈现,呼应了诗歌的内容,更是施琪作为一位艺术家与
设计师双重定位特有的魔术手法。
《无穷尽-藤》,胸针,紫铜、不锈钢
《环保:100% 利用率》,胸针,银、珐琅、不锈钢
当然,关于珍珠的“加工方式”背后,仍然有她文化身份的驱动。杭间教授总结中国传统工艺文化
的造物原则之一是“审曲面势”,指的是我们常常
会利用和根据材质自身性质设计不同结构和造型,比如在雕刻中充分借助玉石的“巧色”。而在《最后的礼物》中,作者对珍珠的挑选与处理尽管在图像叙事上颇为大胆,但却是在履行这一古老的原则。施琪总能够找到她的方法为传统迎来
当下,为当下追述传统,山鸣谷应。
《强迫症患者系列》镜子,不锈钢、手工雕刻镜面
回到一开始被“落槌”的那件作品《侵蚀》,似乎预示着社会上有一些人群已经开始意识到当代首饰的精神价值。它们是作者与材料的“畅谈”“闹翻”和“重归于好”;它们是“内向”的艺术与大千世界共鸣的窗口;它们是文化之间的“互诉衷肠”;它们来自传统的绵延,又激情地洞察当下;它们隐匿于珠宝的闹市,却享受智性的岑寂;它们在活力地裂
变,它们在健康地日茂。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