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醒狮历史悠久
醒狮,在东莞大朗流传已久。《大朗镇志》记载,早在清朝末年,大朗就有醒狮活动。据老艺人介绍,民国时期大朗有麒麟、醒狮武术馆20多间。1921年5月初,大井头曾派出一支麒麟、醒狮、武术队前往广州大元帅府表演,还受到了孙中山的嘉奖。
此后,大朗各村纷纷成立麒麟馆和醒狮馆,凡年满16岁的青年男子都以加入麒麟馆和醒狮馆为荣。大朗醒狮人从孩童时期就开始学习醒狮,长大后成为各村醒狮队的骨干精英,年迈了就成为醒狮队的教练,教导新一代的醒狮爱好者,让醒狮文化代代相传。
每逢春节或重大节庆日,大朗醒狮出动,多姿多彩的表演与锣鼓声、欢笑声,组成了欢腾喜庆的热闹场景。近年来,在文化艺术节和毛织风情节上,醒狮从台下走到台上,让更多群众感受到醒狮文化的魅力。
醒狮表演(来源:大朗镇融媒体中心)
大朗的醒狮是典型的南狮,全套舞狮动作主要表现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8种神态,表现以采青(觅食)为目的,历尽艰险取得胜利的过程。
经过长期的学习交流,全镇各村(社区)的醒狮动作套路进一步规范统一,主要有自选套路、地青、台凳青、南狮桩阵等表演形式,技艺也从原来的平地舞狮提升到高桩高台舞狮,“醒狮踩高桩”逐渐成为表演的保留项目。
醒狮之乡
改革开放后,大朗每年财政拨出专项经费举办醒狮活动,醒狮队更如雨后春笋般建立。
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朗民间自发的醒狮技术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各村大力支持醒狮队添置、更新表演道具、服饰,提供训练经费,吸引了越来越多醒狮爱好者。
1990年,大朗成立醒狮协会,附属的醒狮团中巷头醒狮团表现尤为突出。至1997年,全镇各村醒狮队的动作套路进一步规范统一,由原来的平地舞狮,提升到上高桩高台舞狮。2004年,大朗获评“广东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醒狮之乡)。
目前,大朗镇共有醒狮队伍32支,每个村(社区)从事醒狮活动的人员20-60人不等,有老、中、青、少四个组别。醒狮爱好者上至69岁,下至8岁,年轻人占爱好者总人数的75%。其中,巷头、大井头、长塘、犀牛陂、水口等村(社区)的醒狮队最为活跃。
醒狮表演(来源:大朗镇融媒体中心)
巷头醒狮
巷头醒狮,是大朗醒狮的一个缩影。巷头社区历来重视体育、文化事业,群众文化底蕴深厚,现有篮球、醒狮、麒麟、舞龙、舞蹈和木偶等多个团队,其中醒狮项目尤为突出。
巷头醒狮团于1997年正式成立,随着醒狮技艺的不断提高,巷头醒狮团于1997年底由传统狮艺向梅花高桩发展,慢慢增加难度,把狮艺技术提高到更高层次。民间的深厚根基加上狮艺的不断精进,让巷头醒狮团声名鹊起。
1999年,国家、省、市体育部门观摩指导后,经国家体育总局选派,巷头醒狮团代表我国出席2000年在加拿大多伦多举办的“国际醒狮邀请赛”。最终,巷头醒狮团在比赛中不负众望,一举夺冠,获颁一尊“金狮王”宝座,被村民当作“镇村之宝”。此后,巷头醒狮团多次参加省市的各项舞狮比赛,屡获殊荣。为了更好地推广醒狮文化,巷头社区还组建了村小组醒狮队、治安队龙狮队、女子舞龙队和巷头小学少年醒狮团等,让全村男女老少都参与到醒狮活动中。
舞狮成为特色教学活动
没有传承就谈不上发展。大朗创新文化艺术培训方式,将“走进艺术”东莞市市民公益文艺培训与舞狮这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以巷头小学为阵地开设“舞狮艺术培训班”,为传统民俗文化培养后继人才。
大朗少年儿童学习舞狮(来源:大朗镇巷头社区)
大朗在巷头小学成立醒狮培训基地,开设醒狮校本课程,利用大课间、第二课堂等时间,全员培训醒狮技艺。一年一度的“织交会”开幕现场、“毛织风情文化节”活动、学校的“六一”文艺汇演、社区晚会等都是这些“小狮子”们一显身手的舞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2015年开始,大朗镇闹元宵的民俗表演环节中加入“小狮子”的元素,60头“小狮子”同台献艺,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上万群众驻足观看。
大朗醒狮在建、培、赛中传承发展,让光荣与梦想得以延续。
大朗少年儿童学习舞狮(来源:大朗镇巷头社区)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