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绣非遗传承人桃花妈妈,飞针走线逆转命运

第一财经

2023-11-20 15:43:00

关注


57岁的韦桃花,从3岁开始跟着母亲学做马尾绣到现在,已超过半个世纪。


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水族马尾绣工艺的摇篮。而韦桃花和马尾绣的故事,在这里如同传奇。


小学文化的韦桃花,17岁嫁人,生育五个男孩,丈夫和婆婆早早去世。水族人常说,“女无夫像没有顶的斗笠”,但她独自一人靠着做马尾绣,艰难养大了五个孩子。


2012年,韦桃花成为水族马尾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如今的她是贵州省三都县最有代表性的女性企业家。她在政府帮助下成立桃花马尾绣艺术品制作有限公司,带领上万名水族妇女从事马尾绣生产制作,上千个当地贫困家庭因马尾绣而改善生存境遇,马尾绣也发展为当地最有活力的产业之一。


“人家老是问,马尾绣是用马尾来绣的吗,怎么看不到?”韦桃花为我们展示马尾绣时,戴上老花镜,从一束马尾毛中抽出两三根,拿白丝线在马尾一端打个结,线轴固定在双膝间。她抬着头,对着光,绷紧马尾两端,左右手指快速同步搓捻,丝线缠裹马尾,一根坚韧的马尾线逐渐成型,“做马尾绣,马尾线一定要搓匀,马尾露出来就不好看了。”


她讲了一辈子水族话,面对越来越多的外来者,才开始学说普通话。但只有家乡话是自如通往内心的,一旦说不好,就腼腆又质朴地笑起来,“我从穷农村出来,读书少,普通话讲不好。”


图片


今年8月,中国电信翼支付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合作,“天才妈妈”公益项目在韦桃花的公司正式挂牌。


扶持韦桃花建立起梦想工坊,翼支付将联合第三方平台进行马尾绣产品研发,并在翼支付APP上线“天才妈妈”贵州马尾绣非遗手工艺品专区,以7000万月活用户链接起更大众的市场。


韦桃花是典型的“天才妈妈”,她的人生就是一部水族女性与贫穷厄运抗争的个人史。


“她从一个在家养猪、种地、刺绣的农村妇女,突然有了很高的荣誉,现在又成了企业家。”跟韦桃花有着多年交情的三都县非遗中心主任潘瑶说,无论是非遗马尾绣,还是韦桃花,面对今天这个时代,都需要更多的蜕变与成长。


图片


图片

马尾绣,水族妇女的心灵绣品


三都自治县,距贵州省省会贵阳230公里,藏在黔南州幽深的崇山峻岭中。这里海拔最高处有近千米,云雾缭绕,河流蜿蜒流淌在梯田边,野花与蝴蝶把山谷装点得斑斓。


距离三都县城咫尺之遥的万户水寨,簇新的小街寂静无人,听着犬吠鸡鸣,穿过整齐的水族风格建筑群,很容易就能看到一个巨大的“绣”字,以及“水族马尾绣博物馆”的牌匾。


两幢连在一起的三层水族民居,就是韦桃花所经营企业的所在地,这里也是三都县马尾绣生产培训基地。疫情前,这里常有外地游客慕名来访。空闲时,韦桃花常常就坐在二楼窗户边,做点马尾绣,构思点设计图。


图片


一楼展示着韦桃花的过往与收藏。展示她获得的从贵州名匠、高级工艺师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等奖项与荣誉,也有她收藏的两百多年历史的马尾绣背带、水族水书。韦桃花的马尾绣作品,以及她设计的马尾绣旅游商品,则琳琅满目布满货架。从马尾绣装饰画到马尾绣钱包、手袋、抱枕、耳饰到高跟鞋,不一而足。


在中国刺绣文化中,水族马尾绣是不同于苏绣、蜀绣的特殊存在。水族人爱养马,以马尾毛为芯搓捻成马尾线,制成的马尾绣有浅浮雕质感,绣面密实而华丽。马尾线的纹样抽象,酷似古代的饕餮纹,也有“刺绣活化石”的说法。


潘瑶曾花三年时间撰写水族非遗名录,三都水族自治县虽地域不大、人口不多,却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5项,省级非遗名录19项,这是身为水族人的她引以为傲的。


她花了大量时间做田野调查,研究马尾绣起源。从马尾绣图案中酷似古代饕餮纹的古文化痕迹可以推断,这项技艺的传承可能有千年之久。


“马尾绣没有可考的文献资料,目前发现最早的马尾绣背带在明代。”潘瑶说,水族人劳动和生活中使用的服饰、围腰、布鞋、荷包和童帽上,都以马尾绣少量点缀。少数民族用来背婴孩的背带上,才会大面积使用马尾绣。


“2006年,水族马尾绣和水书习俗一起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族马尾绣的类别是民间美术,这说明它的价值更多侧重在图案、色彩,以及背后的文化含义。”她把马尾绣比喻成水族妇女的心灵绣品,“它是质朴、接近人性的,也是人类幼年时期没有任何雕饰的作品。”


马尾绣的图案像是水族文化的神秘符号,多是大自然的花鸟虫鱼。蝴蝶、蝙蝠、鱼、太阳、石榴、葫芦的纹样,都与古老传说相关。每一种图案,都是水族妇女在封闭生活中想象出的图腾崇拜,通过针线代代相传。


“水族妇女很多都没有文化,也没有美术功底。她们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孩子的情感,一针一线地表达在马尾绣上。”在解释为什么要用马尾来刺绣时,潘瑶说,贵州并非平原,水族却嗜好养马,这种生活习俗来自先民。


水族自称“睢”,过去生活在睢水流域,即今天河南睢县一带。秦统一六国后,水族南迁到黔桂交界地,始终保留养马习俗。端节是水族最盛大的节日,类似汉族春节,每年此时,家家户户都把马牵出来,骑马登高,到端坡赛马。


“水族男性老人去世,也会杀马来祭祀,水族人相信,马身上的毛发有神奇力量。”她认为,马尾用于刺绣,既是水族人对族群的护佑,也是信仰与崇拜。


图片

“天才妈妈”韦桃花


韦桃花喜欢马尾绣,是出于天生的热爱。从小看着母亲做马尾绣,边看边学,到了十来岁,什么都会了。


一床马尾绣背带有多达50多道工序,她偷偷拆掉母亲做好的马尾绣背带成品,研究21片刺绣如何缝制成一床背带。


“那时候一指丝线卖5角钱,很贵的。”韦桃花记得,丝线、土布当时都是昂贵物。怕母亲不许,她藏一点材料,边琢磨边自己做。12岁那年,她独立完成了第一床马尾绣背带,母亲又惊又喜,带去赶集,竟卖出50元。


“15岁我又做了一床,卖了70块,全家都很高兴。”韦桃花17岁出嫁时,嫁妆里有40匹土布。去到丈夫家的村寨,没人会做马尾绣,有人听说她能做,就找她定制。


背带对于水族女性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水族女儿出嫁后,生育第一个孩子,母亲都会送来马尾绣背带。一床背带不仅可以代代相传,也是外婆心灵手巧的象征。越是做工精致的马尾绣,越能体现出娘家的心意、体面与富裕。


马尾绣背带上最常见的蝴蝶纹饰,源于一个水族传说——古时天上有九个太阳,母亲背孩子下地干活,孩子中暑晕厥。一群蝴蝶飞来,遮天蔽日,受护佑的孩子逐渐苏醒。于是,蝴蝶成了水族人保佑母子平安的象征。


做马尾绣,是水族妇女在繁重家务劳动后难得的放松时刻。韦桃花至今记得,年轻时大家干完农活,三三两两聚在她家门口做马尾绣。河水流淌,远处稻田在烈日照耀下闪着金光,女人们就在飞针走线中闲聊家常。


一直以来,水族女性做背带都是农耕文明式的自给自足,到了韦桃花这一辈,马尾绣背带有了商品属性,开启家庭小作坊式的创新模式。


“那时候,我一个人一年只能做一床。拿绣片给她们加工,能多做一床。”韦桃花为了多做点卖钱补贴家用,开始带周边妇女一起加工绣片。


1999年,韦桃花突然遭遇家庭厄运。一天夜里,丈夫头疼发烧,村寨离县城医院太远,只有忍痛睡下。第二天,他再没醒来。后来她才知道,那是凶险的脑出血。


韦桃花生育过七个孩子,两个夭折,剩下五个儿子。丈夫是家中独子,他去世时,最小的儿子仅3岁。能帮她的只有75岁的婆婆,可三年后,老人也撒手人寰。


“你找谁都借不到一分钱,也哭,但是没让孩子看见。”说起命运的坎坷,韦桃花微笑着,完全看不到苦难曾经存在的印记。


大儿子潘文甜记得,当时她要种地、养猪、洗衣做饭,只能夜深人静才有空做马尾绣。每天晚上,她坐在煤油灯下,绣得困了就睡一会儿,有时凌晨两点还在做活。


一个寡妇在农村所能遭遇的一切困难、流言和欺凌,韦桃花都经历过。没人知道她怎么熬过最难的岁月。她为公公送葬时,带着五个儿子,戴上家中长子才能佩戴的孝帕。那几乎是一种宣告,她可以像男人一样,撑起一个家。


2005年,韦桃花带着孩子离开村寨,到三都县城租门面开店,把马尾绣做成旅游工艺品,开启商业生存之路。


三都县妇联主席韦秀勋小时候常听大人说起韦桃花,刺绣技艺精湛,能吃苦,自信要强,“水族女性的地位和身份其实有很多限制,过去都不能跟男人一起上桌吃饭。她很早就知道把马尾绣做成产品,敢拼敢闯,到处去跑市场,闯出超越自己能力的天地。”


水族有句俗语,“针走得,线去得”,那是一种达观心态。


图片


图片

从农家小作坊到马尾绣产业链


2006年对韦桃花而言意义非凡。这一年6月,水族马尾绣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个月后,她过关斩将,成为“贵州名匠”第一人。


这一年,贵州旅游市场逐渐蓬勃。来自贵州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从1996年到2006年,入黔游客人次以平均50.32%的速度增长。韦桃花的感受是,来三都县的游客多了,店铺生意逐渐兴隆,在外打工的大儿子也回来帮忙。


拿着“贵州名匠”的一万元奖金,韦桃花极有商业头脑地做了第一次大型培训。找来80位水族妇女,包她们吃饭,教她们刺绣。那时候起,韦桃花开始带着马尾绣去往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她记得,在米兰空阔的广场上,看到意大利的大马,拖着油亮的马尾,“比我们三都的马尾毛好,很值得用。”


韦桃花的四个儿媳妇,是她马尾绣技艺的接班者。儿媳妇们又带动起附近村寨的水族妇女加入生产制作。据韦桃花说,这些年,周边几个乡镇的妇女都来跟她学做马尾绣,总计人数过万,其中数千名农村妇女都来自贫困家庭。


图片


成立公司以后,三都县非遗中心给了韦桃花很多助力。但凡有外地媒体来采访,潘瑶总接到韦桃花的电话,讲不好普通话的她,把潘瑶当做自己的后盾。


从现实角度,潘瑶认为,所有马尾绣非遗传承人都面临着受教育程度低、年龄大的局限,并没有迅速转型为企业家的潜力和资本。


潘瑶也没经验,只能带着韦桃花们一路摸爬滚打,实践马尾绣如何产业化。她建议韦桃花把公司管理交给儿子们,自己负责技术顾问、设计,面对外界。


在韦桃花的家族企业中,每个人各有分工。大儿子做运营管理,对接项目。四个儿媳妇负责制作与生产培训,用韦桃花的话来说,“十个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据《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马尾绣调研报告》显示,2019年初,三都水族马尾绣生产经营企业达20余家,年产值3800多万元,解决了3000多名当地妇女就业。


“三都县是黔南州唯一一个深度贫困县,2020年3月刚摘掉戴了整整33年的贫困帽子。”潘瑶认为,三都能脱贫,马尾绣功不可没。


通过互联网,马尾绣被广泛认知。每年,三都县水族非遗项目体验中心都会迎接国内外游客与大中小学生上万人,成为水族传统文化教育研学基地。


但要说到马尾绣产品的商业化,依然存在诸多难题。马尾绣在图案上的固化,创新上的乏力,以及品牌塑造和推广的缺失,都制约着它的发展。


疫情前,韦桃花亲自到国内外的展览会、交易会上现场销售推广,最高交易额能达数万元。但疫情后,马尾绣产品的销售渠道、与消费者的互动都被阻断。


“天才妈妈”项目的介入,对马尾绣而言是一次全新契机。“天才妈妈”是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历经10年探索打造的公益项目,已在全国9个省建立了13家梦想工坊、2家非遗展示体验中心,1家东乡刺绣枢纽中心,累计帮扶5000多名低收入女性居家就业,辐射带动5万人次受益。“天才妈妈”以梦想工坊为核心,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投入资金扶持、产品设计等方式,扶持培养非遗带头人,带动低收入手工艺女性改善生活状况。翼支付的资助,将让韦桃花的梦想工坊触达更多水族困境手工艺妇女,帮助她们改善家庭面临的困境。


翼支付计划联合中国妇基会,帮助韦桃花实现传统手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让马尾绣商品更符合现代人审美。近期,翼支付APP也将上线“天才妈妈”贵州马尾绣非遗手工艺品专区,为马尾绣产品搭建起通向大众的通道,助力三都乡村振兴。


在互联网时代,“天才妈妈”韦桃花和她的伙伴们如何讲好自己的品牌故事,如何借助更广泛的平台实现跨界营销,都是非遗马尾绣可期待的未来。


图片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

0条评论

    当丝绸纹样动起来……

    丝绸纹样灿若星辰一笔一画里有生息繁衍的起伏有四季轮回的印记也记载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历史翻开一卷卷
    看展览 0评论 2024-04-03

    非遗数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0评论 2024-04-03

    山西全面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触碰电子屏上的琴弦,投影墙上的数字壁画便“动”了起来——画面中,古代乐工们正
    何勇,刘鑫焱,郑洋洋 0评论 2024-04-03

    非遗精品:台江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是中国服饰的活化石,在世界五彩缤纷的苗族服饰中,贵州黔东南台江县的苗族服饰算是丰富多彩、绚丽
    苗族青年网 0评论 2024-04-03

    张爱廷:岁月雕琢匠心

    “有石美如玉,青田天下雄。因材施雕琢,人巧夺天工。”这是著名书画印石专家潘洁兹对青田石与青田石雕由衷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0评论 2024-03-28

    传统工艺品里的色彩内涵,你了解吗?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无论是远古时期的仰韶彩陶、龙山黑陶,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还是秦
    周钧 0评论 2024-03-28

    惊艳世界!中国古建筑构件有多美?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源远流长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几千年来,建筑杰作不断涌现优美柔和的轮廓、变化多
    方志江苏 0评论 2024-03-28

    彝绣的新章

    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 阿西巫之莫阿妈很忙。除了日常的劳作,还需接受各方的访问。阿妈(阿西巫之莫)是一名
    晚唐 0评论 2024-03-26

    时间里的绣娘

    连日阴云,笼罩黔东南州。赭色的吊脚楼伫立在灰扑扑的天幕之下。我们与苗绣省级传承人杨科礼相约于午后碰面
    GLASS Official 0评论 2024-03-26

    在漆器厂,一不小心拍到了“课本封面”

    当漆器遇上课本封面,是课本照进现实,还是工艺融入课本?一件漆器 一个相机,东方美学的高级感轻松展现,
    中华手工 0评论 2024-03-23

    绒花: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北京工美艺术研究院 0评论 2024-03-20

    夏布 一“梭”烟雨,平淡如风

    古者先布以苎始,棉花至元始入中国,古者无是也。所为布,皆是苎,上自端冕,下讫草服。’植物苎麻纺织技艺
    瑞丽伊人风尚 0评论 2024-03-18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
    非遗人之家 0评论 2024-03-17

    因茶而兴的紫砂壶

    宜兴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改荆邑为阳羡县。中国宜兴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陶
    观复博物馆 0评论 2024-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