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近期,L’École 珠宝艺术学院在香港举办了题为“美学之眸:千灯室珠宝珍藏展”的盛大展览。展览由Van Cleef & Arpels 亚太区总裁尼古拉·卢辛格(Nicolas Luchsinger)策展,艺术史学家及 L’École 珠宝艺术学院讲师玛蒂尔德·隆杜安(Mathilde Rondouin)担任学术顾问。此次展览呈现了来自香港私人收藏家的50余件藏品,这些杰作横跨了300年的历史,从中国明代的家具到清代宫廷的珠宝,再到巴洛克时期、维多利亚时期、美好年代和爱德华时代的欧洲珠宝,每一件都堪称艺术的瑰宝。此次展览不仅仅是一场珠宝的盛会,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美学对话。在这里,我们将亲眼见证不同文化与时代如何交织出对美的无尽探索和追求,同时也将印证一段精彩多样的收藏历程。
钻石冠冕,约1910年
整个展览由三部分组成,且各具特色。第一部分聚焦中国明代的家具设计工艺与优雅风格,展现了古代匠 人 的精 湛 技 艺 与 审美 追求。第二部分则呈现了约40件西方古董珠宝作品,时间跨度涵盖了巴洛克时期、维多利亚时期、美好年代及爱德华时代,同时也包括了诸如JAR和Carnet等现代珠宝品牌的作品,展现了西方珠宝的多样性与创新性。第三部分重点展出中国清代宫廷珠宝,通过这些珍品,我们得以窥见中国珠宝的传承与演变。
三角襟巾胸针,1900年代
展览中最引人瞩目的作品当属一件1900年代三角襟巾胸针,这件作品具有典型的爱德华时代珠宝风格,铂金塑造出柔美蜿蜒的涡卷纹和花叶图腾,钻石挂坠部分可以拆下,作为吊坠单独佩戴。另一件具有同样巧妙结构的是创作于1840年代的祖母绿钻石头冠,它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期风格,冠饰部分可拆卸为3枚胸针独立佩戴。此外,这件作品在题材的选择上也是颇具匠心,祖母绿镶嵌而成的橡果暗喻了身份和地位。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以橡叶象徵众神之王宙斯。这个象徵符号后来传至基督教领域,据说耶稣受难的十字架就由橡木制成。自此,橡果在欧洲多国,特别是盎格鲁-撒克逊王朝,成为王权象徵;由于橡树在北方生长蓬勃,使它不仅被视作基督信仰的象徵,更代表了身份的认同。
祖母绿钻石头冠,1840年代
塞维涅式胸针
同样跨越百年的还有“塞维涅式胸针”。此类胸针因法国的塞维涅侯爵夫人而得名,几乎所有关于胸针历史的描述都会提到她的名字。塞维涅侯爵夫人出身贵族,是路易十四时期的时尚女王,将珠宝连同饰带一起佩于紧身衣上的潮流,就是由她发起的。故此类珠宝被尊称为“塞维涅式胸针”,自17世纪起一直流行至19世纪。
Carnet藤蔓耳环,21世纪
Carnet藤蔓戒指,21世纪
此外,Carnet为收藏家设计的藤蔓系列也颇为吸睛。这一系列作品延续了18世纪和19世纪盛行将鲜花夹附于珠宝饰品中的传统,在增添芬芳气息的同时,彰显了女性婉约动人的美态。耳环的造型就像一串串熟透的葡萄,静待採收后酿成美酒。搭配粉红色的戒指,更显节日之喜庆,为佩戴者增添璀璨魅力。另一组现代珠宝作品是美国设计师罗森塔尔(Joel Arthur Rosenthal)设计的折扇造型耳环,它以橙色电镀铝制作,简约中尽显视觉张力。
金质头饰手链,约1840年
金质戒指,by JAR,21世纪
在中国清代宫廷珠宝的展区中,一件精美的清代带翠蜜蜡子辰佩格外显眼。整块的琥珀上精细雕刻出缠绕盘曲的螭龙形象,尽显皇家气派。这个子辰佩以蜜蜡为载体,巧妙融入了翠色元素,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其上的螭龙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在琥珀中游动,为整个作品增添了神秘的皇家气息。另一件清朝翡翠挂坠则雕刻有传统万福花鸟纹,顶部饰以一颗粉色碧玺随型珠,色彩层次丰富,吉祥寓意深远。这件翡翠挂坠采用了传统的花鸟纹样,清新自然,寓意着幸福与美好。顶部粉色碧玺的点缀为作品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使之更加灵动。
带翠蜜蜡子辰佩,清代
翡翠万福花鸟纹佩,清代
这些珍贵的清代宫廷珠宝不仅展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珠宝,我们可以在回溯清代宫廷的审美观念与文化传统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中国珠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白金项链,21世纪
此次展览不仅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更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中西方珠宝艺术的契机。走进“美学之眸:千灯室珠 宝 珍藏 展”,就 如同踏上了一段探寻珠宝之源的旅程。展览中的“千灯室”藏品不只是单纯的珠宝珍藏,还是藏家与臻品好物一见钟情的邂逅,更是如玛蒂尔德·隆杜安所解释的“千灯室是领受美学熏陶的过程,有启蒙开悟之意。”
铂金头饰,约1910年
文章来源:艺术设计的朋友们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